最新
人氣
待答
因過去累積大多是平面設計、影片、教程規畫等作品,也曾任職相當規模的小學當過美術老師,近期待過清華大學接觸過IOT、自動化、使用者介面、AI人工智慧,對使用者介面設計開始產生興趣,礙於過去職場無ui設計等相關團隊的完整的合作專案(幾乎都是數人少的小公司非團隊合作專案),自學有基礎的html、css等RWD知識但還不夠深入,卻不知如何將所學有效展現在學歷,我目前作品集都相當的少,在設計這方面,我認為能力不好才會考證照,因為能力好不好,是看作品不是看證照,有勞您解惑,感謝!
各位業界前輩好 在將這種「預防性」的診斷服務,進行商業化時,會遇到的現實問題。 1.【顧問的無用時刻】: 想請教各位,在您過去的職涯中,與外部顧問合作時,感到「最沒價值」或「最失望」的經驗是什麼?是否是因為顧問提出的建議,雖然理論正確,但卻完全不符合公司內部的「文化脈絡」或團隊的「潛在敘事」,導致無法執行? 2.【價值主張的兩難】: 對於這種「預防性」的服務,您認為,一個公司會更願意為哪種價值主張買單?是A) 「增加潛在收益」(例如:透過更好的品牌故事,提升市場共鳴),還是B) 「降低沉沒成本」(例如:在投入千萬行銷預算前,先花一筆小錢,避免專案從根源上失敗)? 3.【組織內的政治角力】: 如果一份「敘事審計報告」,精準地指出了某個正在進行中的專案,其核心邏輯存在重大瑕疵。您認為,在典型的台灣企業中,誰,最有可能成為這份報告的「支持者」?而誰,又最有可能成為最大的「阻力」?(例如:是第一線的執行者,還是高層的決策者?) 這些問題,旨在探索將一種「抽象價值」,轉化為一門「可持續生意」時,會遇到的真實人性與組織政治。希望能聽到各位前輩的洞見,謝謝!
您好,我是一位目前正在求職中的UIUX設計師。在求職中被問到「離職原因」,希望可以如實回答面試官,但又擔心造成對方用人疑慮,故想上來請教前輩。 ◉ 工作情況: 在上一份工作中,因為職場政治關係,我所屬的部門時常要不到開發資源(我的主管在公司被排擠),導致我手上的專案都只停留在規劃階段。整體工作非常沒有成就感,加上部門之間鬥爭,以及時常被高層主管越級派任務,久而久之影響到我的身心與自信。 ◉ 發問重點: 求職中,我回答「離職原因」的說法有以下幾種,想請前輩給予以下回答一些建議(ex. 不適合說出,或是令人有疑慮的點): 1. 過去的專案擔任較多企劃、研究調查的工作,由於公司開發資源有限,當時難以進到開發與落地的階段。作為設計師,沒有實際做出來我覺得比較可惜,也很難累積工作成就。我希望下一份工作,可以負責前期規劃到設計執行,完整參與開發過程。 2. 過去產業較新,產品的市場規模和用戶數量較小,只能進行質化研究來佐證設計。希望下一份工作可以接觸到數據驅動產品設計的職務,讓我的設計脈絡更加客觀,也能做出更接地氣符合市場的產品功能。 感謝前輩們觀看並給予建議,如有不清楚的再容我補充說明🙏
各位專業者好, 最近在覆盤一些案例時,產生了一個困惑,想請教各位的經驗。 我時常看到一些專案,無論是新品牌上市、遊戲開發、還是行銷活動,其初期的「策略規劃」看似完美無缺,市場分析、目標客群、預算資源都相當到位。但專案實際推行後,卻處處碰壁,市場反應冷淡,團隊內部也充滿矛盾,最終導致失敗。 想請教各位,根據您們的經驗: 當您遇到這種「策略正確,結果失敗」的情況時,您通常會將其歸因於「執行力不足」,還是會去回溯,檢討其最源頭的「產品故事」或「品牌敘事」,其內在的「世界觀」或「核心邏輯」,從一開始就存在著致命的、未被察覺的矛盾? 在台灣的業界環境中,我們是否有成熟的「方法論」或「診斷工具」,來對一個專案的「敘事內核」進行「壓力測試」?還是說,這塊領域,更多是依賴主創者或決策者的「個人直覺」與「過往經驗」,缺乏一個系統性的「第三方審計」環節? 如果市場上出現一種專門提供「專案世界觀與敘事邏輯審計」的第三方顧問服務,您認為它在推行時,最大的挑戰會是A) 向客戶「證明其價值與ROI(投資回報率)」,還是B) 「找到那些真正有深度思考能力,能意識到自己需要這種服務的客戶」? 還是其他的可能? 這個問題困擾我許久,希望能聽到來自不同領域前輩的洞見。謝謝!
各位業界前輩,大家好: 我擁有一項較為特殊的核心能力:能快速地、系統性地,解構任何「敘事型框架」——無論是一個遊戲的世界觀、一部電影的劇本,還是一家公司的品牌故事——並精準地找出其中存在的「邏輯漏洞」、「角色動機不一致」與「情感傳達障礙」。 我將這項能力,打包成一個名為「奇美拉專案:系統性敘事審計」的B2B顧問服務構想。 【服務核心】 服務內容: 為客戶的專案或品牌,提供一次深度的「世界觀健康檢查」與「敘事壓力測試」。 目標客群: A) 遊戲開發團隊(特別是注重劇情的獨立遊戲工作室) B) 影視編劇或製作公司 C) 廣告或品牌行銷公司(檢視其品牌故事與廣告腳本的內在邏輯) D) 桌遊/劇本殺工作室 交付成果: 一份針對其作品的《系統性敘事審計報告》,內容包含: 現有世界觀的「規則」與「潛在矛盾」分析。 核心角色行為與其動機的「一致性」評估。 故事框架的「壓力測試」與「潛在漏洞」預警。 可供選擇的「框架優化」或「敘事補強」建議。 【想請教的四大問題】 想借重各位前輩在台灣市場的豐富經驗,為我這個較為「非主流」的服務構想,提供一些指導: 1. 【市場可行性】: 在台灣市場,這種高度客製化、非傳統的「敘事顧問」服務,是否有可見的市場需求?其主要的潛在客戶,更可能是A) 預算充足的大型企業品牌部門,還是B) 更注重創意的中小型獨立創作團隊? 2. 【價值與定價】: 這類「思想型」服務的價值,應如何被量化與定價?是以「顧問時薪」計費(例如:每小時$XXX元),還是以「專案報告」的深度與交付成果來定價(例如:一份基礎報告$XXXXX元),對客戶來說更具說服力? 3. 【市場切入策略】:對於這種需要「信任」與「專業證明」的服務,最有效的初期市場切入策略是什麼?是應該先透過「Vocus」或「個人網站」發布深度分析文章來建立「專業權威」,還是直接透過「Pro360」等接案平台,以較低的價格進行「陌生開發」,來累積初始案例? 4. 【潛在風險】:從各位專家的角度來看,這個商業模式最大的潛在「陷阱」或「盲點」是什麼?(例如:成果難以量化?客戶不認為這是『必要』支出?市場過於小眾?) 感謝各位前輩撥冗閱讀,任何建議都將是我極其寶貴的參考。謝謝!
目前公司有製作IG貼文的需求,但要自己從文案發想,到找素材/排版都要自己來,我最卡關的是要寫文案的部分,主管解方一直說”你有AI阿…叫AI生,很簡單的!”之類的建議,但我每次在GPT面前都卡好久都無法快速完成文案產出,請問這該怎麼辦呢? 感覺主管也火大到不行,自己也頭痛不已,真的沒有好的解方,好久了都無法想出好方法…
目前正在尋找新工作,上周面試一家北部的公司,後來人資通知我核薪的金額並要我去準備體檢;後來預約好體檢後就與公司聯繫,得到的回覆是要我到時候先把體檢報告交給公司,公司確認沒問題後在通知我上班時日期?意思應該是還沒錄取囉?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模式,不知道合理嗎?我該先去體檢嗎?
請問年資有15年的資深設計在台中薪水大概多少呢 廣告平面設計、陳列設計、展場規劃、商品外觀開發、手繪、商品攝影、影片拍攝剪輯等等都會做,有指導過資淺的新人與擔任配工的角色
擔任網路視覺設計有近10年的時間,於近年進修轉職投入珠寶產業(進修1年,珠寶業實際工作資歷約1年),近日因故離開珠寶公司(這份工作是進修單位直接推薦我進去的),想要在找尋相關珠寶產業卻遇到重重困難,眼看經濟狀況不容我在堅持找尋理想的珠寶職缺,打算先試看看回到網路視覺設計的前公司有穩定收入 *進修珠寶業是完成過去的職涯夢想,過去沒有金濟能力投入(珠寶業的學習成本很高,不管是錢還是時間都是,而且年齡有門檻,一般來說過了40歲,不論是政府或民間的學習單位就不會收了),所以想在35歲前再拚一次,便離開做了多年的網路視覺設計工作去學珠寶設計 珠寶職缺的困難點: 1.珠寶產業在台灣的經濟規模本就很小,加上產業特性極度封閉排外(因為商品高單價,極度防範員工與挑選員工品德,所以也極少公開徵才) 2.無視勞基法、家族企業環境的各種不友善職場環境幾乎產業常態 3.產業9成的職缺是銷售缺,銷售缺以外的職務極少(I人本身對一線銷售排斥,加上銷售輪班造成作息混亂) 4.本質上就是傳產,薪低(幾乎不會調薪)難以支撐金濟負擔 5.疫情、金價與關稅衝擊,產業環境低迷(可能依舊持續多年,狀況不樂觀) 6.畢業季競爭者大增 珠寶職缺的自身優勢: 1.視覺設計背景專業 2.進修期間到至今有持續累積珠寶設計的比賽榮譽成果,我在1年中拿下10個設計比賽獎項(但這些成果對於我找職缺,實際體驗覺得助力薄弱,因為絕大多數的業者只考量你接不接受最低薪來決定是否任用,這些光環甚至讓一些公司覺得我高不可攀直接感謝函.....) 3.實際的產業經歷(較少見的製程實務) 跟前公司關係算良好,但我是自請回鍋,而從我離職後,我當初的職缺從此變成高流動率(工作量大+沒有職代,幾乎無法請假),會回去是考量工作內容熟悉(雖然過去也十分辛苦的扛住工作量)、福利過得去、通勤方便、環境與人相對單純,比起在這畢業季去找其他工作,這是我最快能有穩定收入與可接受薪資的選擇 但心裡也十分過不去,我在逃避就業困難,明明投入這麼多,結果只能躲回到舊領域去,不能把轉職後的經歷好好延續下去,也愧對學習單位老師的栽培(但沒打算再透過老師推薦,現在產業環境這樣老師也不容易再幫忙塞人)
還在職,七年了,但常常覺得被同事的小團體跟主管搞到無數次無視,以及在各種情況下被同事職場霸凌,心情跟工作有時都被影響,有在考慮是否要轉換跑道,但是老闆跟另位主管EQ都非常好也很照顧我,我該繼續吞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