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氣
待答
(第一輪面試結尾) 面試官問:「你加入一個團隊,你重視的是哪一塊?」 我回答:「我覺得我還滿注重團隊間合作的協和度。」 面試官:「喔....聽起來你比較注重個人的感受。」 面試結束後馬上收到婉拒信。 想請問這樣的問法有什麼不妥嗎?
請問您還有在幫人履歷健診嗎? 去年大學剛畢業,目前在職美編人員半年多,想轉職平面設計師,想請您健診履歷,不過看了好幾天您的頁面,都是顯示額滿,所以上來詢問,如果有機會能幫我看看履歷會非常感謝您,謝謝!
請問自己外包接案有幾年時間,小弟是設計、影片方面為主要, 這期間的健勞保都是自己繳費到公所, 沒有特別到工會保, 如果說新公司要求提供勞健保轉出單 我要怎麼提供?(雖然沒有被要求,但還是想先做功課)
各位前輩們好 我畢業於工業設計系,具有4年的工作經驗,主要聚焦在產品設計及產品企劃上,並擁有3D繪圖軟體的能力,近期在思考未來職涯的規劃,以下有幾點關於半導體相關行業的疑問: 1.若想從工業設計領域轉職到半導體相關行業是否機構設計是最適合的?或是有其他適合的選擇呢? 2.有查到可以朝向散熱設計工程師或設備機構設計師發展,這兩職位在台灣的需求/發展性高嗎?另外也想了解這兩職位的前景比較。 3.這些行業對於非理工科系/非碩士學歷的人員接受度高嗎?若是不高的話有哪些知識是我能提前先準備增加自身優勢的呢? 謝謝各位前輩的閱讀及回復,相當感謝!
這幾年一路走來,從百貨櫥窗設計到公關數位設計,再到政府藝文活動視覺設計,我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也磨練出能夠應對不同需求的設計能力。無論是影像合成、藝文插畫、VI設計,還是線上線下活動的完整延伸設計物,我都能獨立完成,甚至在發包與印刷環節也擁有實戰經驗。然而,職場的歷練不只是在專業上的精進,還讓我更了解自己真正適合的工作模式。 我始終願意面對新挑戰(但我不擅長上台報告與英語能力)。即使當初因為公司臨時缺平面活動攝影師而被趕鴨子上架,最後也拍了五年,甚至成為自己可以接案的技能。而面對AIGC的發展,在公司沒有任何資源支持的情況下,我選擇自費學習,將其應用於提案中,雖然不一定省時,但能讓創意更加多元。 去年底開始求職,收到的面試邀請多來自乙方或活動公司,這些企業看似福利豐富,零食櫃、加班補助一應俱全,但背後往往是高強度的工作與無止境的加班。過去的我可能還願意為了專案熬夜拼搏,但如今,身體的疲憊與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讓我更加確定:我不想再透支自己,只為了拼績效、拼理想。 因此,活動公司、廣告代理商雖然是我的專長領域,但我決定先按下暫停鍵,尋找更適合自己長遠發展的機會。 就在這時,意外收到來自某產業公司的面試邀請,職缺是品牌行銷。與過去不同的是,這並不是純設計職位,而是涉及品牌策略、影音剪輯、廣告投放等範疇。當下我的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找我?」然而,在與主管交流後,我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傳統的行銷職缺,而是一個「以設計背景切入品牌策略」的機會。 主管表示,他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部門,引入具備設計經驗的企劃人才,一方面為原有的年輕設計團隊帶來新的視角與刺激,另一方面,也希望這批資深設計師能以不同角度思考策略、影片製作、行銷推廣等層面。雖然我對廣告投放、品牌行銷、影片製作並不熟悉,但主管的態度相當開放,強調:「不會沒關係,公司有資源、有時間,只要願意學,就有機會成長。」而且,這間企業的運營模式相對穩定,步調不像活動公司那麼快,這讓我感受到這次轉型的可能性。 這讓我開始思考,37歲,是否正是我調整職涯軌跡的好時機? 在台灣,純設計工作的薪資成長有限,除非進入管理階層(但我並不嚮往當主管,個性更適合專注把事情做好),否則大多只能依賴體力與加班換取薪水。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新鮮人一批批進入市場,體力與活力難以與年輕人競爭,單純靠設計技能的職涯發展勢必會遇到瓶頸。 因此,我對這次的機會充滿興趣,期待自己能在設計基礎之上,拓展品牌策略、數位行銷的能力,讓未來的職涯更具彈性與競爭力。但同時,這也是一場賭注,畢竟跨足陌生領域總有不確定性,這樣的選擇值得嘗試嗎?這是否會是我職涯轉型的轉捩點? 另外,這次面試時,因為自己對行銷與廣告投放沒有經驗,且這份工作看起來不會過勞加班,讓我有點不好意思開太高的薪水,當時甚至同意以比現職少 3,000 元的薪資加入。然而,當我收到正式的到職通知時,主管竟然在薪資外額外幫我爭取了伙食補助,正好補足了這 3,000 元! 此外,主管還為團隊爭取了 9:00~11:00 的彈性上下班制度,讓工作更有彈性與生活品質。 這讓我又驚又喜,也感受到這位主管的細膩與對團隊的用心,讓我對這間公司的未來發展更具信心。 更令人意外的是,我在周五面試,周一就接到了主管親自來電的到職通知,這樣的效率與決斷力,讓我對這份工作更加期待。 而這位主管本身的背景也相當特別,他擁有博士學位,同時是大學教授、創業家,這樣的組合讓我覺得這個新部門的發展潛力值得期待。他的視野與經營思維,與傳統企業內部主管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這或許是這間公司願意嘗試新型態品牌行銷策略的原因之一。 如果各位先進前輩有類似的經歷或想法,歡迎給我一些建議!非常感恩
各位前輩們好,目前待業,畢業於工業設計系,之前在鞋類相關領域有4年的工作經驗,擔任過材料供應商的產品企劃和品牌端的鞋類設計師。 在審視自己的職涯後考慮鞋類設計師在台灣的薪資天花板較低,因此想要轉職到3C相關的工業設計師,但漸漸發現電子消費品的設計職位幾乎都需要有相關經驗,這期間我修改過無數次履歷,也在作品集中呈現自己進行的3C設計樣品及自費參加相關課程,但投遞的履歷都還是沒有後續,再加上年齡快要30了看到周遭友人工作都漸漸步上軌道心裡很焦慮,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而因為都沒有收到面試通知也有想過是不是要放棄設計職位,從其他職位重新開始,但又覺得捨棄掉這些能力很可惜。 想請問各位前輩有何看法亦或是過往有哪些經驗能跟我分享的呢? 感謝大家
想請問在104收到某公司面試通知並且已赴約面試, 當日面試直接口頭入取,且當晚深夜即收到104入取通知,因此公司詢問幾次請我提供到職日期,因而在上班時間跟尚在就職的公司提離職,也回覆該面試公司到職日為3/14,該公司回覆ok,在到職日半個月前的2/27在104人力銀行訊息內詢問銀行薪轉問題後此公司卻回覆:「您好,很抱歉通知你,我們已經找尋到適合的人材。可能本次無法與您合作。不好意思」 想請問通知到職後因為入取而辭掉原本公司,現在又被此公司取消入取,變成兩頭空了,想詢問有什麼方式可以為自己爭取權益?謝謝您
最近提了離職在這間公司待了8個月,在3月底走,但還有特休問題,在薪資單上都會有特休可休日數寫了6天,但是在公告欄上面有寫我的特休有分上半年3天跟下半年3天,我目前是有休過2天,想請教這樣下半年的特休是無法休的嗎?我是不是離職前只剩1天可休?
待業中,最近積極找工作,工作資歷約19年,一直都是做產品設計師沒有間斷。但最近面試一間公司第一關HR視訊面試已完成,等一周後來電說主管對我的經歷很有興趣,但要我先針對他們公司的產品出考題讓我先在家設計,一周的時間,看了設計成果之後才能決定有沒有第2關跟主管面試....我當下是先答應了,但總覺得怪怪的....不過這間公司的產品品項我之前不算有接觸過就是了。所以對方這樣要求合理嗎? 也還有另一間面試也是要我面試當天1小時機上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