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36-40歲
繼續待在本土銀行或回到外商銀行的抉擇?
原在外商銀行的內勤信用卡及帳務後勤任職超過十年,後離職休息近一年才到目前的本土銀行的銀行端任職,現職即將再三個月滿一年。
1. 公司文化差異:目前的本土銀行很重視長官階級制,資深資遣的年資階級的,即便有問題,也很難提出發問? 重新學習的適應環境不是很佳,常常虛心詢問前輩的時候,得到只有你怎麼不會,然後仍舊得不到答案無法立刻解決問題。只能一直犯錯受罵,然後得到一個不會錯的結論。處理流程也是走浪費時間路線,很難有願意負責的決策者,作業效率冗長不佳。
2.排班休假制度:本土銀行的排班制度,非常不彈性,很常是給什麼班就什麼班,沒有空間調整,特休排假甚至得是抽籤的,沒抽到就只能一直往後積假。無法安排休假,甚至規劃定期旅遊,真的覺得身心緊繃。
3.加班風氣差異:外商的加班就是真的做不完加班,依照加班費計算。本土銀行的加班很常是為了等待配合,無薪加班的責任制,比較重視配合度跟對公司的貢獻度多寡。
4. 年終差異:本土的年終加給大概是外商的兩倍,甚至可能依照公司當年度營運超過外商兩倍甚至三倍,但外商是以每個月的獎金津貼較多,底薪較低,但總平均下來差異不大,但底薪調薪幅度不多。
5.目前因為的職位和先前的職位不相同,
猶豫是否要待滿一年或兩年,針對目前的工作領域熟悉後再轉職,至少要把目前的工作範疇到精進的程度。但可能待滿兩年,可能那時候的年紀要去應徵新公司,也是需要重新的適應的陣痛期。
參考以上幾點,詢問各方會建議目前職位待滿1年或2年再轉職嗎? 或現在邊找邊看,或者長遠考量本土銀行穩定繼續待,謝謝

您好
不知您想要轉職的原由為何?
每間公司每個職務一定都有其優勢與劣勢,重點在於個人想要的是什麼?
清楚想要的才能較明確做決定,亦較能在做了決定後不後悔。
祝福您
1 你的問題是考慮要繼續待在本土銀行,還是回到外商銀行,並衡量文化、薪資、加班與長遠發展。
2 公司文化:本土銀行階級意識強、溝通不透明,工作流程僵化,適應困難,影響工作滿意度。
3 休假彈性:本土銀行休假制度不友善,排班無彈性,影響生活品質與長期規劃。
4 加班狀況:外商加班有薪資回報,本土則偏責任制,可能會影響長期職場幸福感。
5 薪資與年終:本土銀行年終獎金較高,但外商月獎金與底薪模式不同,長期報酬需綜合考量。
6 職位變動:目前工作內容與過去不同,離開外商後進入本土,需考量專業積累的價值。
7 轉職時機:滿一年離開較有說服力,兩年則有更穩固資歷,但年齡增長可能影響外商錄取率。
8 市場行情:若外商職缺有機會,現在邊找邊看較有彈性,避免錯過好機會。
9 長遠考量:若重視穩定性與高年終,本土銀行較適合;若追求發展與薪資靈活度,外商較有優勢。
10 個人適應力:你已感受到本土銀行文化與工作環境的適應困難,回外商或找更合適的環境可能更理想。
11 建議方向:建議滿一年後視市場機會決定,若已有適合外商職缺可先應徵,保持選擇權。
12 祝福你。
您好:
看完您的敘述想必您已經對本土銀行或外商銀行的服務已經分析相當徹底,利弊也了然於心,不過既然您會提出疑問,還是會對目前的職務有所眷戀,或者是您對離職有所顧慮,不瞭解您的猶豫是什麼。
當然如果進行轉職一定會被詢問,面試也很喜歡看年資,已臺灣的求才職場風氣,求才公司都會覺得完整的且較長的年資相對也是代表穩定性跟對工作的熟悉度來將求職者視為’’良才’’,對於中斷職涯或服務時間短,不管三七二十一人資或公司就將該求職者判定為’’抗壓性差"、"人品有問題"、’’能力差’’,雖然這些話不好聽,但是我覺得面試這麼多間公司我覺得人資就讓我這樣感覺,雖然這邊的GIVER不會這樣說,但以我自己的求職經歷整體感覺而言事實勝於雄辯,既然您差幾個月就滿一年,雖然要一邊留意相關機會,也得注意年資上的累積,畢竟公司徵才就是愛看這個,年資越完整越長您也會具備相對優勢。
抱歉沒辦法再給予更深層的建議,卻又將這些殘酷的事實拿出來說,若沒有遇到真的很難忍受如’’職場霸凌’’、’’性騷擾’’或者更麻煩的狀況,那麼建議是盡量待滿兩年一邊留意相關機會,對您會比較好,要找合意工作,您服務過的公司跟人才會在履歷上成為一筆’’善緣’’、成為助力,而非讓人資或徵才公司覺得很質疑,而自己也認為是一筆筆錯誤經歷,是以自己的過來人經驗給意見回饋,希望對您有幫助,祝福您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