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Img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未填年齡範圍

網羅求職者離職原因再進行所謂的求職''照會''合法嗎?

如題許多公司人事跟主管利用徵才機會到處網羅蒐集求職者個資,建立自己公司的104,還到喜歡留身分證字號,由於求職詐騙多,也不知道這種行為到底是否是一種違法蒐集個資,尤其很多公司一定要留不能先面試,這樣的行為合法嗎?
再者,許多公司允許不留但是到處詢問並且利用履歷表探測求職者的經歷,利用自己問到的求職者離職原因,再向前公司打招呼,找人資、該錢員工主管,進行所謂的''職場照會'',之前詢問過類似問題,得到答覆是只要有接觸財務的都會有,但是事實面試經驗下來,基礎的行政人員沒碰錢的職務如助理、企劃、客服也會有,好像是再跟離職員工無形的教導說在講說''不能亂說話'',漸漸利用職場求職照會這種行為,到處去封殺求職者,漸漸形成人資跟前公司主管一個霸凌網,造成失業率增高且不正常的職場文化。請問這是合法的嗎?如果違法,是否可以拍照蒐證檢舉。

如果是大家認為求職照會目的是什麼,會接受嗎?

藉口找前主管同事目的是刺探同行機密
藉口建立人資人脈形成對此求職者霸凌網
道聽塗說怎能徵才?沒缺人目的求職者個資
無看人自信所以要問求職者前公司主管意見
投票已結束
回答 4觀看 1170
回答 4

您好,我認為這問題可以分為求職詐騙、個資保護、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來探討,分述如下,您參考看看:
---
依【求職詐騙】的角度:
這類的公司通常為小型公司(約5~10人)且成立不久,重點是公司業務、工作性質不明確。在面試前,求職者就可以透過網路搜尋,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如有潛在的詐騙嫌疑,就可以斷然地拒絕提供個資(含)身分證字號。

依【個資保護】的角度:
求職者基於個資保護,於錄取前都不提供(身分證字號),當然是可以的。如果運用(資歷查核)請求職者提供(身分證字號),那就要提高警覺了!因為在我的經驗裡,(資歷查核)的過程不需要(身分證字號)也能核對。但…不排除有產業需要(身分證字號)才能(資歷查核),這就留給其他Giver補充囉!
另一方面,許多傳統產業較為制式,所以蒐集求職者的資訊、填寫公司履歷時,會請求職者提供(身分證字號),企業通常也會同步提供(同意提供個資)的申明書。這時求職者該如何自保?請參考上述,依【求職詐騙】的角度。

依【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的角度:
企業對求職者實施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目的要了解求職者的學歷、經歷、工作表現及成就…等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通常查核的對象,都是中高階主管或關鍵職務。
換句話說,如果有公司針對(基礎行政人員、沒碰錢的職務)也實施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那…這間公司因該非常有錢,或者較不信任求職者們,因為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大部分是委外處理,不然有失公正且中立性,而委外的管顧公司,大部分成本都不低。

1.至於,是否形成(封殺網)?
我認為這想法太過偏激!在實務上,都是面試過才會有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所以求職者可以在面試時,就可以說明工作上的矛盾情況,大家都有工作經驗,大多數的狀況都是可以理解並同理地。

2.再來,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是否合法?
求職者大部分會運用(就業服務法施行細則第1-1條)隱私資料包括:生理資訊、心理資訊、個人生活資訊,來回絕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
但企業會說明(個人資料保護法第20條),個人資料保護法所規定的「特定目的外之利用」進行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所以,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是合法的唷!

3.最後,可以拒絕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嗎?
當然可以拒絕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囉!但大多數結果,就是不錄取。若是最後一份工作跟公司主管有衝突,可以選擇在面試時說明,或者提供更之前的工作經歷,就可以解決囉!
還是建議求職者們,提供資歷查核(Reference Check)的相關資料,讓企業清楚您的狀態,是否符合職務的需求,降低彼此不必要的磨擦,加速企業文化的融合。
---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有不清楚的地方,歡迎再提出討論,祝 職涯順利!

2人拍手
1人肯定

查看1則回覆

首先,關於個資蒐集的部分,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企業蒐集個人資料必須要有特定目的,且必須在必要範圍內為之。要求應徵者在面試前就提供身分證字號的做法,確實有違反個資法之虞。

面試時,公司要求提供基本資料是合理的,但應該要:
1. 明確告知蒐集目的
2. 限制在必要範圍內
3. 提供書面告知事項
4. 取得當事人同意

關於所謂的「職場照會」,這確實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依據勞動基準法,雇主不得對求職者有差別待遇,而透過非正式管道打聽前公司資訊,尤其是涉及個人隱私的離職原因,這種行為已經踩到灰色地帶。

如果這種照會行為:
1. 造成求職者無法公平就業
2. 散布不實言論影響名譽
3. 形成就業歧視
這些都可能觸犯法律。

建議求職者可以:
1. 保留相關證據,包含面試過程的對話紀錄
2. 如果發現公司有違法行為,可向勞工局申訴
3. 遇到明顯的就業歧視,可向所在地區的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檢舉

就我的經驗,正常的背景調查應該著重在:
1. 確認應徵者提供資訊的真實性
2. 評估專業能力與工作表現
3. 了解團隊合作能力

而不是去打探個人隱私或是形成所謂的「封殺網」。

我建議求職者在面試時:
1. 堅持先面試再提供詳細個資
2. 注意面試公司是否過度打探隱私
3. 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要懂得拒絕
4. 保留相關對話或文件,以備不時之需

最重要的是,一個健康的職場文化應該建立在互信與尊重的基礎上,而不是靠打壓和威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建立更好的職場環境盡一份心力。

以上的回應內容是我運用生成式AI獲取資訊並協助撰寫的,最後結合了我的個人經驗和見解進行了調整。

1人拍手
1人肯定

這大概有兩個大的面向,一個是的確有一些不肖企業透過這個收集個資,甚至是求職詐騙,這樣的公司自己留意所留的個資不要過度接露,但也不要全部都不方便提供,基本該有的聯絡方式,過往工作公司這些,如果都不提供對於企業大概也很難協助進一步安排。
至於針對離職去打探過往的工作狀況,除了特定職務以外,如果這個產業圈是相近的,那確實有一些企業都會正式或非正式地去打聽,但要真的達到完全封殺大概也不可能,求職最後還是會到能力與需求,自己的能力準備好,離職時也不要真的有不法紀錄或撕破臉,時間拉長其實真的沒有什麼。
以上建議參考,祝福您一切順利

近 2000 位各行各業的 Giver 解答

還可以一起加入討論唷!

還沒有 104 帳號嗎? 現在去註冊

1人拍手
1人肯定
問題沒被解決嗎?邀請GIVER來回答!
找不到想看的內容嗎?

大家都在搜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