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31-35歲
工作心態該求穩定還是該追求個人成長?
由於看到同事、新聞等等的資訊,不是在熬退休,就是公司縮編被資遣,導致中年失業,對於自己的工作自主性跟選擇非常的有限。同時對於工作異動的承受度也很低,導致未來的不確定性都必須依賴在公司身上。
所以在求職的路上,一直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有自主能力。相信只有競爭力,才能讓我在工作未來不可預期的情況有一點應變的能力。
就這個心態在找工作的時候,我覺得我變挑剔了,除了薪資待遇之外,更看重的是這份工作的附加價值,可以讓我接觸到什麼領域、可以帶給我成長、可以讓我對於產業對於生態等等有更高的視野跟理解。
所以在工作時,也就會希望能做更多的嘗試,更希望把工作的目標做好。
但是最近的工作,自己挑剔也有、主管問題也有,導致都是做幾個月就離職了。
所以最近就自食惡果,在面試時,常常被表示肯定工作的部分,但是對於穩定性,是不是願意在公司做的久,表示存疑。
但是這個工作做多久的事情上以我現在的理解,坦白說,我覺得沒有人想要一直離職,一直適應新環境從頭再來的。所以基本上會取決於我的工作能力,跟公司願意提供什麼上在拉扯。
不太應該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會願意一直縮在給不出資源的公司才對。
這是我現在的想法,但是不代表職場也是這樣想。也可能過於理想化了。
希望能提供一些建議,讓我能更好的理解職場的需求,讓自己做更好的準備,調整到最適切的心態,謝謝各位。
以前,社會沒有像現在這般多元化,的古早時代,有個說法普遍被運用在指引社會新鮮人的生涯規劃上,最具代表的是當時首富王永慶說的一段公開談話。
大意是,學校畢業踏入社會,可以多試試幾個工作,然後儘快找到一個適合的、喜歡的,然後穩定任職兩年以上,這樣有足夠的時間累積經驗發同時發掘自己的方向,並且給履歷一個可供正確評估的經驗(經歷不等於經驗)。
這裡面有個概念:一個經歷,如果沒有足夠時長的穩定積累,是得不到經驗的,那就不成侈談成長了。
所以,求穩定跟追求個人成長,是一體兩面,而不是互為矛盾的問題。
我分析過很多職場達人的職涯,大部分走兩個極端:
其一,前期經歷一段長期穩定任職,做出成績跟名聲,然後或者被挖角或者遇到高薪的爽缺順利跳槽。到後期就一直轉職一直升官加薪。
其二,前期經常轉換職場,但是每次轉換都能說出經驗與心得,累積了不同職場的『廣度』,反而到後期(一般是中階管理職之後),穩定在一家公司,運用同事欠缺的業外經驗,取得更好的發展。
兩種極端的職涯發展,關鍵都是你在問題中所提到的競爭力,前者是先積累深度,後者是先積累廣度,深度加廣度=高度,有高度才能取得更高的視野跟理解
而自己挑剔與主管問題,就是所謂經歷,把自己挑剔的提出方案爭取認同達成改善,把主管問題解決,這樣的過程(無論成功失敗),叫做經驗。
經歷不是競爭力,經驗才是。
一般來說,求才方眼中,最強大的競爭力,是有足夠的經驗跟智慧,在每個活動、事件中,迅速做出最佳反應,而不是經歷很多活動、事件之後,領薪水下班吃便當。
所以,面試時,對穩定性的質疑,其實不是擔心你能在公司服務多久,(如果績效不彰,試用期就請你走了,保證一天都不多留)。求才方這樣說只是讓對話不要那麼尷尬,他真正的顧慮是,你這樣不穩定的經歷,究竟能不能生成足夠經驗來解決我的問題?同常就是暗示你履歷跟面試都沒看到顯示你有『經驗』的證據。
那麼,先解決面前的問題,修改履歷、準備面試問答腹案,方向是每一個經歷要能流暢分析得失利弊,展現你在職場上沒有虛度光陰。
然後,下一份工作,紮紮實實去積累競爭力,無論進修或針對工作上的問題去深入探索,總要有所得,無論公司有什麼缺點,主管有什麼不滿,都要忍耐兩、三年以上,最好還能取得升職或加薪,或者少有個專案獎金之類的,然後你才能在未來轉職時,說出成功案例跟失敗案例的分析,為你的競爭力提供更多明確的證據。
您好,
"工作心態該求穩定還是該追求個人成長" ?
依您的年齡30+要求個人成長。到了45+就要在穩定中求成長。
也就是說, "追求成長" 是持續性的,沒有終點。就算是65+的人,也要跟上時代的步調,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
您還很年輕,如果有機會能接觸大的專案、或臨危受命接手一個棘手的單位、甚至派駐海外,都可以考慮,表面上看起來不穩定,但在那樣的環境中,是可以令您跳躍式成長的機會,也是成功最近的距離。
在任何企業都會有 "人"的問題,好聽一點會稱為 "政治",能搞定辦公室政治雖然耗費能量,也是一門藝術和智慧的淬鍊。
以上意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