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Img

AI時代人才怎麼學?擁有「4大軟實力」更重要

生成式AI顛覆我們的工作與日常,國內外研究點明,要在AI時代脫穎而出,需要具備的不僅是理解並學習AI,除了硬知識還要培養4大軟實力,這些素養分別為「同理心」、「創新創意」、「思考判斷」與「提問表達」。

文/蕭歆諺   圖/邱劍英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生成式AI大浪,徹底顛覆我們的工作與日常。不想被時代淘汰,硬知識之外,也要培養軟實力。從校園到職場,如何變身AI人才?4大素養助攻探索新宇宙。

20世紀末的一個晚上,高中生後藤友嗣與天文社同學搭車前往大阪吉野山觀星。

他在市區長大,少有機會看見無光害的乾淨夜空,眼看星星像遍野花朵在天上綻放,銀河毫無保留地展示它的美,讓他深感震撼。

「這麼美的星空與宇宙是怎麼來的?」抱著這個疑問,他展開了橫跨近20年的探索。

東京大學物理博士畢業,後藤友嗣先後前往美國、日本、夏威夷與丹麥等地擔任研究員。如今他落腳清華大學擔任物理系教授,繼續鑽研天體物理學,尤其關注超大質量黑洞。

「學者對星星已經有相對充足的認識,對黑洞仍所知甚少,」他解釋,幾乎每個星系的中心都有黑洞,研究黑洞對他來說更能探索宇宙奧祕與起源。他手指天,語氣一如當年那個在吉野山觀星的少年。

從小跟著爸爸看《星艦迷航記》,清華大學天文所教授後藤友嗣對星空十分著迷,AI幫助他探索宇宙奧祕。(圖/謝佩穎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從小跟著爸爸看《星艦迷航記》,清華大學天文所教授後藤友嗣對星空十分著迷,AI幫助他探索宇宙奧祕。(圖/謝佩穎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黑洞研究並不容易,第一步,是在茫茫夜空中辨識它們。

過去,需要人工仔細比對數據與照片,才能確認黑洞有無。後藤友嗣指著螢幕上有著無數黃與白點的黑色圓圈解說:此處觀測面積是5.4平方度,約是25個月亮的大小,人力所及只能在裡面找到255個黑洞。

但AI改變了一切。

團隊藉由機器學習與圖像比對等技術,同樣面積裡,竟找到了近1.7萬個黑洞,準確率約85%,是原始數量的66倍。

「AI幫助我離夢想更近一步,」他強調,人工智慧技術的成熟是他職涯裡遇過的最大顛覆。未來,懂得運用AI工具會成為多數天文學者的必備技能。

第三波AI浪潮來襲!熱錢投向生成式AI,顛覆職場樣貌

AI不只影響天文領域,更全面顛覆世界,而且這次是來真的。

師承著名AI科學家李飛飛與吳恩達,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孫民指出,60多年來,AI發展並非一路順遂,儘管持續有有志學者投入,仍因軟硬體設備侷限與技術難以落地,曾起落兩次後又消失在大眾視野。

但第三波AI浪潮明顯不同,他說,AI的底層技術由基於邏輯的專家系統,轉為消化海量資料後歸納規則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加上資料開源風氣盛行,大量資料與平行運算算力到位,在天時地利人和下迎來大爆發。

最讓大眾有感的,非OpenAI於2022年底發布的ChatGPT莫屬。它能生成與使用者對話,產出有條理且自然的回覆,還能幫忙撰寫郵件、摘要與翻譯,成熟程度讓人驚艷。

大量民眾湧入嘗鮮,2個月內月均用戶人數就達到1億人,Instagram花了28個月才達到此紀錄。後續還有Midjourney和Sora AI等無數生成式AI工具百花齊放,市場關注與熱錢持續湧入。

史丹佛大學4月發布的「人工智慧指標報告」即指出,光是生成式AI的市場,去年相關投資便大幅增加至252億美元,是前一年度近9倍。

麥肯錫4月調查更發現,今年初採用AI的企業比率攀升至72%,一舉突破過去6年長期在5成徘徊的水準。更有65%的受試者提到,公司至少在一項業務中經常使用生成式AI。

AI到底能為工作流程帶來多大幫助?Appier營運長李婉菱舉例,Appier會協助客戶開發網站,過去設計師與IT人員等協作需要數週時間,如今只要30秒就能完成。

「我們正全面轉型為AI驅動的組織,」她強調,從產品開發到內部工作流程改善,幾乎處處都可見AI的痕跡。

AI正全面衝擊職場,既有工作流程重組外,也催生出許多新職業。

AI-就業市場-職業-天下教育特刊-AI搶飯碗?就業市場重塑中-新興AI職業崛起
(圖/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客製化教學成真!每個人都有家教,同時扶弱與拔尖

教育現場同樣迎來劇烈轉變。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底發布的「數位教育概覽」明確提到,在合理使用下,AI工具能有效提升教學與學習的效果。

該報告同時指出,AI與人類特長不同,前者擅長快速收集、分析和解釋大量數據,後者在判斷、社交互動、創造力和解決問題方面具有優勢,兩相配合的混合智能(Hybrid Intelligence)將成為顯學。

全球師生多迎向這股浪潮,嘗試使用AI。微軟去年11月發布「AI教育報告」提到,超過6成師生都已經用過AI工具,更有2成教師每天使用,最常用在設計教材與作業、思考教學點子與簡化的複雜知識。隨著AI工具愈加普及,可預期使用人數會持續增加。

史丹佛應用物理系博五生汪純安(左1)只要看到新AI工具推出就會嘗鮮,積極將它們融入研究。(圖/蕭歆諺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AI帶來的最大改變,是讓客製化學習成為可能。

「媒體一直提ChatGPT讓作弊變得更容易,但我看到的是它為學習帶來的巨大優勢,」可汗學院創辦人可汗在TED演講中直言,過去早有研究顯示一對一教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能同時拔尖與扶弱。

AI工具不但可以隨時在旁回答學生問題,還能陪伴引導解題與思考,一對一教學的理想將化為真實。

各類學習助手推陳出新,除了可汗學院推出的Khanmigo,還有哈佛大學的程式設計基礎課程CS50,在去年秋季推出學習助理「CS50 Bot」,能向學生解釋程式脈絡與協助改善學生作業,近一半學生認為AI工具非常有幫助。

AI-高教-大學-ChatGPT-AI高速發展,衝擊國內外高教
(圖/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面對AI這位職場上的「強敵」,教師不會被取代,只會轉變工作重心。

世界經濟論壇(WEF)4月發布的「形塑教育新未來」報告指出,善用AI能夠增強、而非取代教師的角色。

該報告引用麥肯錫調查數據,強調教師過去每週平均工作50小時,僅有49%的時間花在與學生直接互動上。有了AI幫助後,能減少行政工作與備課時間,花更多時間與學生直接互動,並提供適性教學。

世界出現這麼大變化,教育制度該如何轉向,才能確保下一代人才保有競爭力?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提到,產業變化太快,台灣的人才是最重要資源,讓人才對準新興產業的需求,將比以往更為重要。

「過去教育界會倡議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可是很少在真實世界驗證這些能力在市場中有沒有用,」他提醒,現在是時候以終為始,先思考未來台灣要發展哪些新經濟,再思考需要培養什麼能力。

無論來自哪個領域,第一步,都必須學習AI的基礎原理。

「學原理才不會太天馬行空,」長年在政治大學開設人工智慧相關課程的學務長蔡炎龍表示,懂原理才能知道工具的能力所及與限制,不同領域的人在溝通時能擁有正確且相同的討論基礎,如了解AI瞎掰的「幻覺」從何而來。

未來人才必備4大素養:從同理心出發,培養質疑的勇氣

硬知識相對易學,但須同時具備特定素養,才能在AI時代中突圍。

國外權威機構如世界經濟論壇和微軟等,都分別發布未來人才所需的重要工作技能,包含創造力、分析式思考、靈活性、情感智力等。

AI-技能-人才-天下教育特刊-員工面對AI應具備的重要技能-雇主最重視分析判斷能力
(圖/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不論是國內外的研究都點明,要在AI時代脫穎而出,需要具備的不僅是理解並學習AI,還要培養四大素養,分別是同理心、創新創意、思考判斷與提問表達。

首先是具備同理心。唯有從人的真實需求出發,才能有好的AI應用。

世界經濟論壇提到,學生掌握好的人際技能是面對未來的利器,包含同理心、合作、協商能力,其中又以同理心為首。

「我相信人的本質是助人為樂,這項特質AI沒有,」近年積極參加AI相關讀書會與演講的前教育部長吳思華說,擁有願意關懷他人的靈魂,是人難被AI取代的特質之一,好的AI應用往往從人與人的互助中開展。

有同理心,同樣能幫助自己思考技術為社會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思考工具是否會對弱勢群體造成傷害,成為能分辨善惡和道德的負責任公共知識份子。

其次是創新創意。蔡炎龍表示,創新創意的確是要嘗試前人沒做過的事,但過去懂AI的技術人員在研發新應用時常有盲點,如擅長建構漂亮的程式模型,然而現實世界沒人對此有需求,流於為技術而技術的窘境。

當一個人具備同理心,才能洞察他人需求,提出一個好問題後,在跨域激盪中找出有創意的解法。他曾看過學生團隊研發辨識牆壁裂痕大小的工具,藉由AI影像辨識技術,幫助使用者在地震後確認裂痕是否具危險性,貼近民眾需求且頗具創意。

但懂得提出一個好專案還不夠,運用AI工具的過程中,同時需要具備思考判斷能力,才能判斷AI產出內容的好壞與進行編修。

「擁有批判性思考能力,比具備任一學位還要重要,」科技巨頭Meta創辦人祖克柏在接受《Fortune》採訪,談招聘員工的條件時如此強調。

但要養成思考判斷能力,除了本身要有豐厚的專業基礎,同時要調整心態。台大機械系教授詹魁元即觀察到,台灣學生從小到大擅長考試,很習慣有標準答案,少有餘裕思考答案是否正確就全盤接受,在心態上少了質疑的勇氣。

最後是提問表達能力,且是對機器的表達能力。

主導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劃,成大電機系特聘教授詹寶珠強調,有好的專業背景知識,才知道如何對機器人下指令(Prompt),由於成品往往很難一步到位,需要來回往復與機器協作編修,指令下得好不好、是否夠精準變得很重要。

與對人溝通不同,想對AI下好指令需要拆解問題,一步步提問才會有好成果。清華大學與國科會共同為文組師生設計的「生成式AI指令」就長達30頁。

國內高教應變快速,總能擁抱新技術。圖為龍華科大數位內容中心,學生展示自己開發的遊戲作品「四合院VR」。(圖/鄧毅駿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國內高教應變快速,總能擁抱新技術。圖為龍華科大數位內容中心,學生展示自己開發的遊戲作品「四合院VR」。(圖/鄧毅駿攝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鼓勵孩子從做中學,「為什麼做」比「怎麼做」更關鍵

但素養抽象且相對難學,吳思華認為,採用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從做中學是最好的方法。

PBL鼓勵學生從真實世界與個人生活中,找到一項議題或問題深入探索,從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且不追求標準答案。

吳思華提到,學知識固然重要,但知識要拿來解決問題才有意義,學生透過PBL學習,方能養成智慧以應萬變。因為未來純粹的知識學習必定會被線上教育取代,「大學應該提供大量製作專題的機會,將128學分中的1/3讓給實作課程,」他建議教師在旁陪伴學生探索與學習。

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宏毅認同PBL的重要性,尤其挖掘問題就是一項重要能力,因為當AI愈來愈萬能,「怎麼做」不重要,AI幾乎都可以代勞。「為什麼做」才是關鍵,有理想跟願景才有前進方向。

他提醒,一開始設定目標不用太宏大,學生可以從日常生活裡找到一件不想做的事情,運用各種AI工具嘗試解決與練習,做的過程比較有動力。

學習外包引疑慮:明訂課程目標,不被AI牽著走

然而AI帶來的並非全是新機會,隱憂與挑戰如影隨形。

最常被詬病的,是AI能生成報告與程式碼等內容,引發代寫作業與作弊的疑慮。此外,學生如果太倚賴AI工具,將應有的思考與學習過程外包給AI代勞,恐會降低學習效果,讓學習變得不扎實。

皮尤中心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就指出,有25%的國小至國高中教師認為,使用AI工具教學的弊大於利,明確認為利大於弊的教師僅有6%,其餘皆為不確定或是利弊互見。

AI-教學-天下教育特刊-過半大學老師對用AI教學沒信心
(圖/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美國賓州大學學者7月發表論文《生成式AI可能損害學習》,觀察近千名土耳其高中生的數理學習狀況,發現只仰賴傳統教科書學習的學生,成績比使用AI學習工具輔助的學生還要好。

長年投入差異化教學研究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蔡曉楓便憂心指出,現在有太多教學現場急著將AI工具融入教學中,反客為主取代教師功能,恐傷害學習成效。

她曾看過國文老師請AI生成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圖像,結果出現一群像山一樣高大的猴子。她強調,學生應該先掌握文化背景、批判思考與創意等高階思維,使用AI才不容易被牽著走而誤學。

殘酷的是,時間不等人,大眾總希望有最新、最好的學習方式與內容,邊摸索邊前進成為必要。該如何確保學生在AI輔助下,仍能精準學到教師預期的知識與能力?

「訂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會變得很重要,」詹魁元表示,未來教師們將會需要花更多時間思考課程設計,在課綱中明確指出學生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學生在學習時能判斷哪些地方需要扎實學習、哪些地方可以讓AI代勞。

AI正顛覆既有的教與學模式。跨產學兩界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觀察,台灣起步不算慢,高教已有不少老師嘗試改變教學內容與教法,業界也有不少企業積極導入AI技術加速工作效率,並提供內部員工訓練。

面對新科技,人們難免有疑慮與畏懼,但這同時也是一個契機,懂得把握機會的人不只藉由AI提升自我,同時有機會藉新興科技完成圓夢,一如後藤友嗣在數十年後用意想不到的方式離夢想更近一步。

歡迎加入這場新興學習盛宴,一同探索新宇宙。

(原文標題:AI時代怎麼學?擁有這4大軟實力,比任何學位都重要


更多104【AI相關】工作機會
AI工程師

泰和茂營建團隊_和固營造有限公司
彰化縣彰化市
月薪40,000~50,000元

AI工程師

東森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大安區
待遇面議



立即前往【更多相關職缺

推薦閱讀: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擊拍手鼓勵我們,並分享讓更多人知道!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