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公司準備好導入AI了嗎?資誠(PwC)台灣執行董事桂竹安指出,在投資AI之前,企業必須首先解決這3個管理問題。
文/李佳樺 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AI是企業問題的萬能解藥嗎?事實上企業必須先解決許多管理上的難題,才能導入AI,資誠(PwC)台灣執行董事桂竹安在SAP NOW TAIWAN論壇中,盤點不適合馬上使用AI的3大企業症頭,在導入AI之前,管理者必須確定自己的公司是一間制度嚴謹、多元包容、治理公開透明的好公司。以下為演講摘要:
大家都想要用AI改善流程,我舉IBM的例子來說明。
IBM每一季都會進行員工晉升計畫,每季要花10週的時間進行,占據人資部門超過8成時間,多數時間花在從不同系統下載各種統計資訊,將一萬多名員工、75個欄位的資料手動整合進試算表,再一一寄給約百位管理階層,導入AI助理後,整體工作時間從10週縮短到5週。
各位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公司晉升流程比IBM有效率太多了?即使提升了50%,整個時間還是蠻久的,有些小公司的晉升流程大概10秒鐘就決定了,只要主管跟老闆說:「我覺得這個人可以升,」老闆就同意了,這樣還需要用AI嗎?
這是公司的遊戲規則定義問題,關乎管理者要傳達什麼訊息給同仁,在IBM判斷這位員工能不能晉升,要彙整75個欄位的資訊,所以我願意相信這間公司的決定,若公司停留在「人治」階段,缺乏嚴謹的SOP,AI也無用武之地。
愈來愈多企業將AI用於監控員工的工作投入,作為績效評估、裁員名單的標準,例如線上遊戲開發商Xsolla以「數位足跡」作為績效考核指標,監控員工遠端工作時的活動狀態,結果開除了1/3的員工;AI工具Aware監控員工聊天、分析情緒,當員工出現性騷擾等高風險行為時,會識別個別員工並通報。
但這些AI工具都無法反映出管理的靈活度,指的就是組織裡「政治性」的考量。很久以前我有個顧問朋友和某企業的財會主管進行一對一諮詢,聊一聊發現這位財會主管一點都不專業,他好心提醒董事長要注意該主管的專業度,沒想到從此被董事長列為拒絕往來戶。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位財會主管是董事長的老婆!實務決策上有太多人際關係間的眉角,人類都無法全部掌握,AI更難以將之考量進去,就有可能對團隊產生難以預期的影響,除非企業能盡量將辦公室政治的影響降到最低,才有可能讓AI工具執行合理判斷。
AI會學習隱性偏見,如公司內部的性別比例、學經歷、高績效表現標籤、對話紀錄這些資料,都可能訓練出隱含偏見的人才篩選系統。即使AI可短時間提升效率,也不利公司長遠發展,尤其演算法有自行推導出歧視和偏見的能力,因此管理者對於偏見的認知程度,是否足以適當校準AI的決策?這是能把AI工具用得好的關鍵。
我也常常檢討自己是否被無意識偏見影響,例如我常講「理工男」就會被人家瞪,這很明顯是個偏見,因為理工專業的人不一定是男生,人難免有偏見,但管理者要具備對偏見的感知,才不會不知不覺被AI操縱了。
(原文標題:老闆10秒就決定誰該晉升?資誠執行董事:這種公司最好別用AI)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