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找到職涯定位!過來人分享「職涯規劃3階段」找到適合的路

不只學生容易對職涯迷惘,可能進入職場後也仍在「摸索」,甚至頻繁換工作讓履歷碎片化,被質疑「定性不足」。本文作者分享自己摸索職涯方向的方法,職涯規劃3階段:定位、實踐、反思,假如每個步驟都能誠實面對、踏實執行,應該能慢慢走出一條喜歡的職涯道路。

文/艾小姐的日常筆記

「你有想好畢業後要做什麼了嗎?」我問。

「喔……還沒耶,就……還在摸索」學妹說完,自己尷尬地笑了笑。

類似的對話,你是不是也感到很熟悉呢?不論是我自己大學時期,或者現在回頭跟大學生聊天,都會發現學生對職涯「迷惘」的現象十分常見。一蹉跎,很可能到畢業、進入職場後,仍在「摸索」,甚至因此頻繁換工作讓履歷碎片化。即使求職者其實很有毅力地在尋找熱忱所在,卻會因為頻頻換工作被質疑「定性不足」。(畢竟每個雇主都希望找一個穩定、能長期合作的工作夥伴,而不是利用他給的工作機會來「認識自己」然後幾個月就跑走的人。)

延伸閱讀:30歲一直換工作很傷履歷嗎?一份工作應該做多久?3建議避免求職面試被扣分

以上這番「威脅」,不是要逼迫大家走回「每份工作一定要做兩年」的老路,而是想提醒學生(或已經出社會但還在摸索的朋友),探索職涯雖然是一個「過程」,但及早找出自己的定位還是滿重要的,能幫你省下大把的時間。那到底該怎麼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涯呢?

經過數年的摸索,認認真真研究並且親身試驗(?)之後,我發現找出職涯方向的方法,就像我們在釐清問題、找答案的過程一樣,大致都遵循著一套研究邏輯:首先要有基本的背景知識、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測試、驗證假說,如果假說不成立就再修正,然後如此反覆,找到可以成立的假說。

將同樣的邏輯運用到職涯探索,我們可以大致將研究過程分成三階段:定位、實踐、反思

將同樣的邏輯運用到職涯探索,我們可以大致將研究過程分成三階段:定位、實踐、反思。

第一步:定位

  • 找到個人市場定位
    • 熱忱
    • 能力
    • 市場需求

首先,依據個人的熱忱、能力以及就業市場的需求,找出自己大概的定位,這個定位日後或許會改變,但就像是研究初期擬定假說一樣,先「暫時」給自己一個定位。例如我喜歡與人溝通、具服務性質的事情,同時具備商管知識、英語流利,而就業市場上會用到個人能力的公司,可能是跨國公司、國際貿易公司等等,那麼海外業務人員、跨國公司的諮詢顧問就是有可能適合我的職缺。

第二步:實踐

  • 具體目標行業、職缺
    • 還缺什麼知識技能、態度?
      • 去看目標職缺的JD
      • 找前輩聊天
    • 如何獲取知識、培養技能?
      • 課程/實習/社團/自學
    • 學習計畫&執行
      • 不要拖延、今天就開始擬定行動計劃!

根據第一步的定位,可以框出幾個有可能感興趣的「職位」,然後依循各個職位的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簡稱JD),逐項核對自己的技能樹(skill sets)是否符合。如果發現相符程度很高,可以視自身時間規劃,利用課餘時間去應徵實習或兼職來驗證是否真的喜歡這類工作;如果10項條件裡,高達5、6項都尚未符合,並且需要長時間(至少半年)準備才能企及,那可以進一步尋找學習資源、擬定學習計畫。

如果還是在校生,大學裡的商管類社團像是管顧社、Biz Pro,或者金融類社團像是TMBA、Collaborator等,都是滿好的學習環境。擅長自學的同學,也可以利用Coursera或台大、清大的開放式課程,尋找系統性的課程。假如沒有適合的課程或社團,個人認為最簡單的方法是google後先找一些開領域的入門影片看、挑幾本相關書籍翻閱,快速建立基本概念,接著找練習或實作的機會,有一些心得後,去找懂的人問問題、多聊聊。但一定要自己先獲取基本概念並實作的理由是,假如沒有初步嘗試,會很難跟該領域的人有共同語言。

第三步:反思

  • 觀察、反思、調整
    • 任何事情都需要長期的累積、準備,加上一點機運
    • 不要害怕失敗,要從中更認識自己和環境,誠實地檢視、評估自己與職缺的適配度

在第二階段積極規劃並實踐一段時間後,無論是兩、三個月或一學期,要花一點時間沉澱,反思自己的經歷。可以試著回答以下這些問題:

  1. 我喜歡這份工作嗎?最喜歡/不喜歡工作中的什麼部份?(例如:分析研究、團隊討論、客戶會議、準備計算書)— 要找到適合的工作,「感受」其實是很重要的層面,卻經常被我們忽視。
  2. 我喜歡工作環境嗎?最喜歡/不喜歡什麼部份?— 環境不僅包含地理位置、硬體設備場所,也包含工作上經常來往接觸的人、經常要處理的事或物,畢竟一份正職的工作時數很長,若你不喜歡環境,會過得很痛苦
  3. 這份工作需要具備什麼特質的人來做?我的個性特質與這份工作需要的特質相符嗎?若不符之處,我能夠找到解決方法來補強嗎?— 工作跟人才之間講求一定的「適配度」,相比於工作事項,「人」是有彈性調整和學習的,但每個人的個性特質,仍然是比較難以改變的面向,也不能太勉強自己。例如要一個很不擅言詞的人,負責照顧300多位客戶,每天頻繁地接電話或與客戶開會,就會讓這個人工作得很吃力、沒成就感,而客戶可能也會感覺到服務不周,兩敗俱傷。

在經過反思更了解職位也更認識自己以後,可以回到第一步微調自己的市場定位,或者回到第二步擬定新的學習計畫來改善自己的弱點。如此往復循環,假若你每個步驟都誠實面對、踏實執行,應該會慢慢地走出一條你喜歡的職涯道路。(當然也希望不要太慢啦!)

(原文標題:【職涯規劃方法論】 如何從有方向的探索中,找出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本文為作者投稿,獲授權同意於《職場力》刊載 >> 歡迎投稿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擊拍手鼓勵我們,並分享讓更多人知道!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