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圖】生產者策略「等待回應」:生產者如何找到適合工作?求職也要被動等待?

人類圖中的生產者(Generator),策略是「等待回應」,只有透過薦骨的等待回應,來決定如何使用能量,生產者的能量才能正確的被使用。作者指出,生產者工作能夠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是重點。究竟生產者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生產者找工作也要被動等待嗎?一一解答!

文/林福益 Alex Lin

人類圖有一個說法,就是四種類型中,只有生產者來這世界的目的是工作,其他三種類型來這世界的目的則是體驗生活,發現生活與生命的意義。

所以工作對生產者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這邊講的生產者的能量,主要也是跟工作有關,生產者通常是在工作中正確的使用他的能量,來得到滿足感。

但「工作」只是一個名詞,很多人並沒有實際的在「工作」,譬如家庭主婦、志工⋯⋯等,這些人也是有使用他們的能量在做事情,只不過不一定是領薪水的工作而已,因為生產者主要是「生產事情、建造事情」,如果他們能透過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成就感、滿足感,一樣是健康的狀態。

延伸閱讀:人類圖怎麼看?4大類型、九大能量中心等13名詞解析


生產者「等待回應」,能量才能被正確使用

「被正確的使用」這句話的意思是,生產者只有按照自己的策略,透過「薦骨回應」來做事情時,能量才會正確的被使用。

正確的被使用,主要是跟「決定」有關,譬如前面提到18閘門代表批評、找出錯誤的能力,它可以用來找出文章的錯誤,適合當文字編輯;這能力也可以用來找出產品的瑕疵,適合當品管人員;這能力也可用來找出公共政策行不通的地方,適合當政治人物。

所以到底他要當文字編輯、品管人員,還是要當政治人物?這就是關於他要如何使用他的18號閘門的能量?也就是要看他如何做「決定」!

在人類圖裡,做決定的方式就是要按照類型的策略來做決定,而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回應」,只有透過薦骨的等待回應,來決定如何使用能量,生產者的能量才能正確的被使用。

等待回應之「薦骨的聲音」

薦骨的聲音是人類圖裡很難理解的一件事,因為它是「聲音」,但你現在看的是「文字」,所以用「文字」來理解「聲音」有一些難度。

我們就假設一個生產者在思考他要不要買一台車來舉例好了。一般人如果在想要不要買一台車,他會想要買什麼樣的車?有多少預算?想要什麼樣的功能?想買哪一種廠牌?然後會列出很多選項,再寫上優缺點來比較,經過詳細思考、研究後,再做出決定。

如果以「等待回應/薦骨的聲音」方式來處理的話,會是以下步驟:

1. 把這些問題寫下來,並寫成「封閉式」的問題:首先要把這些問題寫下來,並寫成封閉式的問題,就是答案只能是Yes或是No。譬如:「你想買一台車嗎?」答案就只有「想」、「不想」兩種。記得不要問開放式的問題,譬如:「你想買什麼樣的車子?」因為這種有很多答案的問題,薦骨的聲音不知道如何回答開放式的問題。

2. 找一個人來問你這些問題:聽薦骨的聲音不能自問自答,需要透過另外一個人來問你問題。建議找一個你信任的人來問你問題,為什麼提到「信任」,是因為當你用薦骨的聲音來回答對方問出的問題時,你會發出聲音,對方也會同時聽到你的答案,所以譬如你找同事問你:「你想離職嗎?」當你回答出肯定的答案,對方就知道你想離職了。
如果你會擔心對方知道你的答案後,可能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影響,或是你不想讓對方知道你真正的答案這時你可能會試圖用頭腦改變薦骨的聲音,這樣的情況下所發出的薦骨聲音就不見得是真正的答案。所以你要找的人,是可以自在的在他面前發出Yes或No的聲音,即便對方知道你的答案,你也覺得沒關係的人。


生產者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因為生產者來這世界的目的是追求滿足感與成就感,所以能讓生產者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的工作,就是適合生產者的工作。

「能讓生產者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的工作,就是適合生產者的工作。」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可是要落實卻很困難,因為對許多人來說,很難體驗到「滿足感」與「成就感」,也不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帶來「滿足感」與「成就感」,那自然更不知道什麼工作可以讓他獲得滿足感了。

我曾問過一個熱愛工作、覺得工作讓他很有滿足感與成就感的人,請他解釋「滿足感」、「成就感」對於他來說,是什麼意思?

他說:「我很喜歡工作,很喜歡透過自己的才能來把工作完成,當我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一份工作後,覺得很開心、很喜悅,因此迫不及待想要再去進行下一份工作,所以對我來說,沒有退休的那一天,我希望能一直工作到再也動不了為止。」

前面提過,生產者來這世界的目的是要「精通自己的能量」,而能量泛指許多事情,你的才能是你的能量,你平時可以做的事情也是你的能量,譬如打掃、清潔也是一種能量的展現,所以有人可以把打掃、清潔當作工作,並且做得非常好。

譬如日本的新津春子非常善於打掃,曾拿到全日本大樓清潔競賽第一名,並讓羽田機場連續兩年被選為「世界最乾淨的機場」,她也成為許多清潔公司的顧問,所以「清潔、打掃」便是讓她可以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的工作。

就以「打掃、清潔」這份工作來舉例好了,我們可以用一個方式來衡量打掃、清潔是不是適合你的工作:假設有人請你去打掃一棟房子,你從早到晚、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整棟房子打掃完,最後結束工作正準備要回家時,這時又有人跑來跟你說:「隔壁還有一棟同樣的房子,想請你明天去打掃,可以嗎?」

如果你的反應是,「太好了,又有一棟房子可以讓我打掃,真開心!我明天很樂意再去打掃另一棟房子。」那麼打掃房子可能就是適合你的工作。

如果你的反應是,「我不想!今天工作一天已經太累了,我要休息一陣子,等過一段時間再說吧!」那麼打掃房子可能就不是適合你的工作。

所以,對於完成一份工作後,你的想法是:

  1. 迫不及待地想要再繼續進行同樣的下一份工作。
  2. 覺得好不容易才完成辛苦的工作,覺得很累,想要休息一下,暫時不想再碰相同的工作。

依照你的選擇是1還是2,就可以來衡量這份工作適不適合你。

  • 如果你的答案是1,恭喜你!你做的工作是非常適合你的工作。
  • 如果你的答案是2,建議你思考是否要繼續從事這份工作?

曾經有一個女孩子來找我做職場解讀,她的工作是在飯店櫃檯負責接待客戶的工作,我就問她:「當你服務完一個客戶,你是期待下一個客人趕快來,讓你能服務他,還是有不同的想法?」她說:「我希望客人不要一個接一個來,這樣很累,客人少一點比較好。」我就說,那麼飯店櫃檯服務客戶的工作,可能並不適合她。

如果你是生產者,你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很滿意,很樂意一直做這份工作,不會想要退休,希望能一直工作下去,那現在這份工作就是適合你的工作。 但並不是以「想不想退休」作為正確工作的衡量方式,譬如日本的動畫大師宮崎駿,他就退休了七次,當然也再復出七次。對於一個健康的生產者來說,退休後的無所事事、輕鬆自在,並不是他所追求的,所以對宮崎駿來說,每次退休後一段時間,便會再復出,繼續工作,繼續使用他的能量。


生產者的職場提問Q&A

Q1:我在工作上沒有感覺到滿足感,也沒有感到挫折感,這樣子算正常嗎?

A:這是正常的,大多數人也是這樣。

就像是運動,很多人都沒有運動的習慣,所以從來沒有體驗過運動後大汗淋漓、全身舒暢的感覺,因此不知道擁有健康、充滿活力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感覺?不過,即使長期沒有運動的習慣,他也沒有覺得自己身體不好。

但是大多數人一定會接收到許多訊息,知道運動是好事、運動對身體健康很好,可是卻一直沒有培養運動的習慣,有些人可能要到身體比較虛弱,或是生病康復後,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才開始運動。

工作也是一樣,由於許多人可能從來沒有聽過生產者在工作上要追求滿足感,要能獲得滿足感的工作才是適合生產者的工作,因此過往在找工作時,也不會以這個標準去尋找工作。所以找到的工作,可能就沒有在工作中感到滿足感,覺得工作就是花時間去上班,然後獲得薪水養家過生活,由於每個月都可以拿到薪水,這樣的生產者可能也沒有感到挫折感。

但有些生產者雖然一開始對工作沒有感到挫折感,可是在工作五年、十年、十五年後,他會覺得對工作越來越沒興趣,開始對工作厭煩,不想工作,這時他可能會興起換工作的念頭,但因為在同一份工作已經做得太久了,要轉換工作跑道的難度實在太高,所以很多人想歸想,卻很難付諸行動。一直等到可以退休的時間,他就馬上辦理退休,因為他不想再工作了。

其實這樣的情況也沒有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都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方式來過生活。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訴生產者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一種是沒有滿足感,也沒有挫折感,像以前一樣的過生活。另一種選擇是讓自己開始往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的工作前進,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且需要一些努力,可是一旦找到了對的工作,想像以後你每天都能從你的工作中,不斷的獲得滿足感,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就好像你以前都不運動,但透過某本書、某個方式,讓你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並且持續運動一段時間後,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所以在工作中沒有滿足感,也沒有挫折感,這樣也是OK的,只是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想不想找到能讓自己獲得滿足感的工作?」如果薦骨有肯定的回應,那就開始尋找,如果薦骨沒有回應,那繼續維持現況也可以。

Q2: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薦骨的回應,但在找工作的時候也能這樣被動等待嗎?會不會錯過好機會呢?

A:我常把找工作分成兩種狀況:一種是自己去找工作,一種是來自朋友介紹,然後得到的工作。自己去找工作就是「主動發起」,朋友介紹的方式就是「等待回應」。

我問過許多生產者們,請他們回想過去找工作的經驗,是「主動發起」自己去找的工作結果比較好?還是「等待回應」透過朋友介紹的工作結果比較好?

大多數人回想之後,都會說「等待回應」透過朋友介紹的工作結果比較好。

因為生產者的策略是「等待回應」,所以如果按照自己的策略所得到的工作,結果就會比較好,而「主動發起」不是生產者的策略,雖然主動發起也能找到工作,但是結果可能比較不理想。

不過,很多人會覺得等待似乎太消極,擔心等待就會錯過好機會,這都是受到顯示者思維的影響,因為對顯示者來說,他們想要什麼工作,就要主動發起去爭取這份工作,也就是「若要如何,全憑自己」,這樣的想法對他們是行得通的。

而且我們聽過許多顯示者成功的經驗,他們主動出擊,也如願以償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因此我們的頭腦也會認為我應該要主動積極去爭取我想要的事物與工作,這樣才不會錯過好機會!因此也就學顯示者「主動發起」,但非顯示者只要「主動發起」就會遇到抗拒,導致挫折與失敗。

當遇到失敗後,這時又會出現一種聲音,告訴你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挫折,要面對困難、繼續努力,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所以你又繼續「主動發起」,然後繼續感受挫折,可能有一天你在「主動發起」十次後成功了一次,你就覺得我終於做到了!所以我只要更努力,我就可以從十次成功一次,變成兩次、三次,我就會越來越進步。

大家對這種說法都會感到很熟悉,可能自己也是這樣做,但主動發起的結果,則是讓自己承受了非常多的挫折與失敗。

但人類圖提供了生產者另一種選擇,你可以試著不要「主動發起」,而是練習「等待回應」。如果你耐心等待,就會有適合你的人、事、物來到你面前讓你回應,讓你找到適合的工作。

但是,如果你真的等不下去,太害怕錯過好機會,那你也可以試著「主動發起」,積極去爭取你認為的好機會,看看結果會如何?

因為只有當你親身實驗過,體驗過「主動發起」與「等待回應」各自會創造什麼樣的結果,透過比較後你發現真的「等待回應」的結果比較好時,這樣你可能才會漸漸對「等待回應」有信心。

節錄自:橡實文化《人類圖職場指南:從你的類型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林福益 Alex Lin 著 》

節錄自:橡實文化《人類圖職場指南:從你的類型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林福益 Alex Lin 著 》


推薦閱讀:

★ 【104人力銀行LINE好友,熱烈募集中!



點選【圖片】加好友,週週職場好文推播不漏接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點擊拍手鼓勵我們,並分享讓更多人知道!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