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開啟招募職缺後,人資人員每天都會收到如雪片般飛來的求職者履歷表,經過甄選流程,從大漏斗過濾下來少數符合條件的求職者,還要過關斬將通過層層面試,直到被任用上班,甚至通過試用期間,人資人員對該職缺的招募任務,方始完成。
這些幸運兒最初即是經由履歷表或應徵信,作為取得面試機會乃至於受僱的敲門磚,但裡面內容真的完全真實嗎?有無刻意造假或膨風?人資人員一眼辨認的出來嗎?無怪乎,慎重的公司仍會由人資人員或委外專業公司,對即將任用的求職者,進行人事查核作業(讀者可延伸閱讀「雇主對應徵者實施人事查核作業可以嗎?」一文,以免招募到不對的人。
美國一項調查,有如下的事實發現:
1. 履歷表或應徵信存有造假內容的比例:53%
2. 大專學歷者為獲取工作機會而可能提出不實履歷表的比例:70%
3. 履歷表內容有令人誤導的比例:78%
4. 履歷表學歷造假的比例:21%
5. 履歷表工作經歷起訖時間修飾的比例:29%
6. 薪資要求膨風的比例:40%
7. 工作內容描述不正確的比例:33%
8. 推薦資料不夠真實的比例:27%
相對於此,不知我們國內人資人員或用人主管是否亦有類似經驗、觀察或體會?惟如論如何,人資人員在甄選流程上,對於反應一個人的學識、經驗、人品的項目,仍應加強把關。實務上常見之例有:
1. 學歷不實。例如僅大學畢業宣稱研究所畢業。
2. 經歷職務不實。例如從未擔任研發主管職務宣稱做過研發主管。
3. 經歷工作起訖時間不實。例如將受僱起訖時間美化修飾前後延長。
4. 過去薪資膨風不實。例如宣稱曾領多少實際並非如此。
職涯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