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41-45歲
公司將使用企業微信作人事管理、公文等文件審批
1.工作中,公司數位轉型,選擇企業微信的系統
2.通訊上使用可以接受,因為可以創公司用帳號,但已經是用真實個資的程度,任何非資安狀況下非自願上傳個資都不舒服,是否有法源可協商?

個人資料保護的法源依據與協商可能性在台灣,個人資料保護主要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以下分析相關法規與員工可採取的協商方式:(1) 個資法的適用與原則根據《個人資料保護法》(2010年修訂,部分條文尚未完全生效),個人資料指「自然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統一編號、護照號碼、特徵、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病歷、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犯罪前科、聯絡方式等資料」。企業微信要求員工提供真實姓名或聯絡方式等,確實屬於個資範疇,企業蒐集、處理、利用這些資料需符合以下原則:明確目的:企業需明確告知蒐集個資的目的(如人事管理、公文審批),並僅限於該目的使用。比例原則:蒐集的個資應與目的相關,且以最小範圍為限。例如,若僅需通訊錄管理,是否必須提供電話號碼或身分證號等敏感資料,需檢視必要性。告知義務:企業在蒐集個資前,應向員工明確告知蒐集目的、範圍、利用方式、保存期限等,並取得同意(除非有法定的例外情況,如法律要求或契約履行必要)。安全保護:企業需採取適當的安全措施,防止個資洩露或濫用,例如資料加密、存取權限控管等。若員工感到「非自願上傳個資」不適,可能的原因是企業未充分履行告知義務、蒐集範圍超出必要,或員工對資料安全(如企業微信的伺服器位於中國大陸)存有疑慮。(2) 員工的權利與協商空間根據個資法,員工在個人資料保護上有以下權利,可作為協商的法源依據:查詢與閱覽權(個資法第3條):員工有權查詢公司蒐集哪些個人資料、如何使用及保存。更正權:若發現資料不正確,可要求更正。停止處理或刪除權:若資料蒐集違法或不再必要,員工可要求停止處理或刪除。拒絕提供個資:若員工認為蒐集目的不正當或超出必要,可拒絕提供部分資料。
結論:員工對非自願上傳個資的疑慮有法源依據,主要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的告知義務、比例原則及安全保護要求。建議先與公司協商,明確蒐集目的與範圍,並要求資安保障;若無法達成共識,可尋求主管機關或法律協助。企業微信雖為高效工具,但其資安與跨境傳輸問題需特別關注,員工有權要求透明化與合理化處理。
以上為AI查詢資訊,請參考
你提出的問題涉及企業導入數位系統後,是否能要求員工配合提供個資,且是否有法律依據可拒絕或協商。以下從法源依據、實務協商建議兩方面分析給你參考:
一、法源依據與你的個資保護權益
📌 依據《個人資料保護法》:
1.第19條:蒐集個人資料應有特定目的,且應在合法、正當、必要範圍內為之。
2.第20條:當事人得請求查詢、閱覽、複製、補充、更正、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其個人資料。
3.第8條:若非基於法律明文或契約必要,蒐集敏感個資(如身分證號、住址等)應取得書面同意。
二、 你的權益:
公司若要你「以真實個資(例如身分證、手機號碼、住址等)」註冊第三方平台帳號,應:
1.明確告知目的與用途。
2.說明是否為強制提供(若拒絕是否影響權益)。
3.提供替代方式(如:企業專用帳號、內部帳號)。
4.若公司未經說明,強制你提供個資註冊第三方平台,可能構成違反個資法的處理原則。
三、你可以怎麼協商?實務建議:
💡 建議說法範例(口氣柔和但具立場):
「我了解公司推動數位轉型,希望透過企業微信提升效率。但因為平台需用到個人手機號碼/身分資料,我會擔心這些資料是否會外流或與公司以外平台連動。請問公司是否有資料保護措施,或我是否可以使用公司信箱/公司配發帳號處理?」
四、建議動作:
1.詢問資安規章:要求HR或IT部門提供個資使用說明(如:個資蒐集告知聲明書)。
2.詢問是否可用替代帳號註冊:如工號或公司配發信箱。
3.保留對話紀錄:若擔心後續爭議,建議用email或文字方式留底。
4.拒絕提供過多敏感資料:如無法保證資料用途,應表達不同意上傳身份證影本或與私人LINE帳號連結。
希望以上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您好,您提出的擔憂其實滿常見,很多公司在做數位轉型、導入像企業微信這類系統時,員工一開始都會對個資安全有疑慮。簡單說明一下法規面與實務現況:
目前公司在正常的人事管理、公文簽核、出缺勤紀錄等用途下,蒐集與使用員工的基本個資(例如姓名、手機、打卡記錄等),基本上是符合《個資法》中「特定目的之必要性」範圍內的。只要公司有告知蒐集目的、用途、保存年限,以及保障您日後查詢、更正或刪除資料的權利,法律上就是允許的管理行為。
在目前台灣企業實務上,其實包含企業微信這類系統,很多公司都已經在使用作為內部簽核與人事作業的系統,重點會放在公司內部的資安控管是否完善,例如誰可以存取、資料是否有加密、是否有異常使用監控等。
所以整體來看,公司的做法在制度設計上並不違法,也屬於合理的管理方式。當然,如果您對公司內部資安政策或資料權限有疑問,也可以向人資或IT單位進一步確認,確保自己權益上安心。
希望這些說明能讓您參考。祝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