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2018/8/1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51-55歲

34歲該如何轉職翻身

出社會之後的第二份工作待了八年多,職涯的大部份時間都在同一間公司,這段期間考取不少證照,也補了碩士學歷,現在想要換工作但已經34歲了,半年來投履歷連被讀取的機率都很低,我真的很後悔待在這間公司這麼久,賠掉了我的青春,目前檢視自身劣勢是英文能力不足以及只有單一產業的經歷,也沒有擔任管理職的經驗,這樣的我要如何追求更好的發展呢? 降低投履歷的標準(投較差的公司)或是辭職花幾個月加強英文,不管哪一樣以我的年齡來看都有很高的風險,我該如何翻身呢?

回答 9觀看 23462
回答 9

謝謝您的來信詢問
從您的提問可以感受到您想要跳脫目前工作的焦急與對外求職的艱辛
我能很明白這樣不安的心理,我想請教您幾個問題您可以思考看看:

Q1:你過去這段時間的工作做了些什麼?工作內容都一成不變嗎?
為什麼要先請教您「工作時做了些什麼」呢?因為工作的時間長度,不一定能夠轉換為實力,甚至也不一定代表累積資歷,如果沒有在工作時常常拆解問題,找出方法,那麼工作再久,往往也只是一段經歷痕跡罷了。

就像我朋友公司召募會計,原先設定是三年工作經驗,結果一在人力銀行開啟徵才後,居然有超過十年資歷、甚至二十年的資深會計也來投遞。只是面談完之後,卻發現這些資深會計的工作模式跟工作內容,數十年幾乎都沒有改變,不像會計而比較像是出納,所以無法因應目前公司會計的需求。最後我朋友只能感謝這群資深會計願意前來面試,然後反而去錄取有學習動機、態度佳的年輕人。這是真實發生在我周遭的故事。

在職場上,我們透過職務上完成工作、推進專案的成果,來累積主管 / 長官對於自己的信任,把自己職務工作完成,這是最基礎的本份。如果只是完成本份,那麼薪資是不會迭代成長的!

達成新任務的累積才是「真資歷」,否則只是「真年資」!
這是我一直秉持的工作信念。

Q2:你希望你未來能夠有什麼樣的生活呢?

什麼是舒適圈?

根據查詢維基百科 Wikipedia 的解釋是:「舒適區或舒適圈,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行動,人會在這種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舒適並且缺乏危機感。非常成功的人通常會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達成自己的目標。舒適區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導致人們進入並且維持一種不現實精神行為之中,這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

這段文字解釋地很詳盡,而我看到的關鍵字是:缺乏危機感!
這也是我要恭喜你的原因,你現在擁有危機感了!

知道自己需要突破,覺察到在自己的舒適圈沒有不好,只是自己難以成長。
那在未來還有好幾十年的職涯相比,過去八年都是累積,沒有浪費!
請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存在!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如果這樣的人生是你嚮往的,那就全力以赴去做!
如果不是,那我目前還缺乏什麼?那就是我們目前能力的瓶頸短板,補齊了就會讓我們自己有快速的躍遷。
你有過夢想嗎?應該都有過。
只是遇到現實的種種打擊,你還記得當初的夢想為何?
還是已經被現實壓到喘不過氣,並把目標縮小到溫飽就好呢?
評斷自己的那把尺,不在環境,而在你心中。
唯一能夠反駁的最大力量,就是讓自己做出成果來。而行動正是踐行真理最好的方式。
要堅信著:這世界上一定有人過著你想過的生活!
追夢若冷,就用希望去暖。
共勉之!

英文不好不代表一定要辭職準備!
善用零碎時間也可以學習!重點在於你想不想!
強力推薦您可以閱讀英語自學王( http://t.cn/RerEAkc)
作者鄭錫懋是大學聯考英文20分,大一英文重修3次的資深英文魯蛇,但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敲開英語學習的大門,走出一條脫魯之路。上班教別人算數學、下班教自己學英文,將曾經最害怕的科目,變成生活中可以隨心所欲、自由使用的第二語言,聽、說、讀、寫通通沒問題。甚至還開了外掛,到印度用英語邊旅行邊教書,登上《常春藤解析英語》的雜誌封面故事。
請記得: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我想起來蔡康永先生在「奇葩說」中說過的一句經典:「沒有上進心不是過錯,但是會讓您錯過!」

祝福您未來不再錯過更多的青春年華!:)

18人拍手・
2人肯定

還年輕 機會還多著呢 你可以去不需要高級英文背景的地方,如果考慮出國就業 東南亞和中國都值得你考慮

2人拍手・
0人肯定

目前投履歷不被青睞,問題應該不是待在這家公司八年多的時間,而是在職時間累積的能力及貢獻度有多少,有沒有辦法展現具體績效在履歷中。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重新盤點自己的資歷與未來工作的連結,可以從相關產業著手開始豐富職涯拼圖,也可以尋找規模較小公司的管理職來建構這項資歷;至於英文能力是建立在學習動機與不斷練習,跟在哪裡、要不要離職是沒關係的。

0人拍手・
0人肯定

首先應先問問自己下一份工作我的期待或想要獲得的是什麼?
接著反觀過去這幾年的工作經歷中那些事情是在未來中能帶來延續或助益的

有目標與方向,發現自己尚需補強的部份或者想要讓自己有更好的職涯發展,這些都是好的開始;有時未必要做取捨,需要的是折衷,階段式的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提供參考

0人拍手・
0人肯定

分享一點個人的淺見。 很多時候, 我們都會被自己給侷限住。

在一份工作待的時間很短, 怕人家說穩定性不夠不敢轉職; 在一份工作或一個產業待得比較久, 擔心自身沒有其他行業和公司需要的能力。 沒有好的學歷或證照, 覺得沒有佐證自己的證據; 有好的學歷或相關證照, 又覺得人家檢視履歷和面試其實不只看這些條件。覺得自己英文不好, 但這社會上完全不需要英文的好工作其實很多。降低投履歷的標準, 那何謂標準呢? 公司較小? 薪資較低? 還是其他呢?

其實在既有的公司裡晉升, 或是轉換工作跑道。某種程度跟創業很像, 我們必須要能夠提供對方需要的價值。價值也不是一個點, 而是一個整體的組合, 包括你的專業能力/經歷/性格…等等的綜合組合。如果是30幾歲的年紀, 假設65歲退休, 其實也還有30幾年要工作, 轉職或職涯規劃, 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去跳脫現今社會找工作的框架, 開創職涯的藍海。

第一是從自己有興趣的能力出發: 一般人習慣從社會的潮流和公司的名氣去找目標產業或公司, 這確實可以提高找到工作的機率。但真正要把一份工作做得突出, 做得長久, 做得樂在其中。還是要找自己有興趣和有能力的方向。有興趣比較容易理解和分辨, 而能力的部分, 現在有多好並不是重點, 如果你有興趣, 自然而然會一直增進。

第二是花時間準備和等待: 很多時候我們現有的能力還不足以去應徵一個自己想要的工作, 很多時候自己想要的工作遲遲沒有出現。這時候就是要打破第二個求職的迷思, 我們一般會期待三個月左右就想換工作或找到工作。但如果目標是要在自己有興趣和能力的產業或公司長期發展, 花二年三年的時間去培養或進階能力, 去等待合適的職缺出現, 其實都是值得的。等待的時間可以不斷精進該精進的能力, 總比3到5年一個循環的換工作來的值得。

第三是創造嶄新而獨特的價值: 如果自己的能力不斷在成長, 喜歡且適合長期發展的產業/公司也出現了, 那職缺開出來的條件只是一個基礎而已。當99%的求職者只是在呈現自己有多麼契合這個工作, 而你願意花心思去了解這個產業/公司/職務, 然後思考自己如何提供超越這個職缺需求的價值給求職的公司和主管, 並透過履歷表和面試的機會去闡述, 那獲得青睞的機會自然是比大部分人高。

以上是個人對於有幾年工作經驗想要轉職的朋友的小建議, 或許跟主流觀念差異比較大, 但我主要是想從更本質和看長期的角度來看待轉職這件事, 供大家參考看看囉!

10人拍手・
1人肯定

查看1則回覆

要瞭解自己的方向,並積極累積相關能力,機會會有的!

0人拍手・
0人肯定

其實不用太在意,現今的人力資訊
投了履歷沒下文,不代表自己有問題
我的經驗法則是沒經驗就學經驗
會要現成的公司,去了說真的
他還是把你當新人,不變的定律

到那都是這樣,重點在他給你學習
每間公司都有先來後到,再強
不會比關係還好用,緣分更好用
不要太給自己壓力,隨緣
天生我才必有用,不用在乎別人眼光
中國話是必然的趨勢,時間問題而已
公司都在找需要對的人
什麼是對的人,就在面試你的人
投緣的話 你台灣國語還是請你
自己有信心,才是重點,學習好
是增加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為了工作
你太強也要煩惱,轉換跑道
因為英雄惜英雄的檯面,只會在電影裡
現實環境中,是會造成威脅的
怪不的沒下文,,,,,,,
履歷就跟一般社會人一樣
普普通通的反而叫面試的機會特大
共勉之

0人拍手・
0人肯定

您好,中年轉職的確不容易

104公共事務部最近推出《將才檢測》,測驗整理出大主管最在乎的地雷區,透過測驗將能了解自己轉職能獲一般大主管青睞具備市場價值
https://bit.ly/3nhGi4l

1人拍手・
0人肯定

鹹魚翻身不會變TORO
還是在同一塊坫板上~任人宰割~
換公司換行業不如換思維~
多看些理財的書,斜槓人生

0人拍手・
0人肯定
問題沒被解決嗎?邀請GIVER來回答!
找不到想看的內容嗎?

大家都在搜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