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Img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21-25歲

禮貌詢問~現今前往對岸發展到底好不好?

(先聲明我個人沒有明顯政治立場,純想以經濟角度詢問)
如題,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家裡也沒有什麼台商或是高學歷等背景。
單純因為自己在大學期間曾利用暑假及線上機會到對岸實習&工作過,行業類別跟我現在在做的差不多(網路、數位那塊,做策劃運營類比較多)
而當初會想過去體驗職場是因為喜歡的文化圈層是那邊的,且在實際工作後也挺能接受那邊的職場文化及人際交往。
我目前在台灣和對岸曾分別進過各自的大中小型企業,論適應論抗壓是個人評估是都沒有太大問題。
所以現在想問問一些有在觀察兩岸經濟市場的前輩們,如何看近5至10年左右,兩邊的職涯發展可能會比較有前景?或是說能不能提供一些您認為在台發展vs對岸發展的優劣勢嗎?
(想問這個主要是現在無論是國內、兩岸,乃至美國造成的全球經濟問題,都引發我自己對未來職涯的迷茫懷疑和高不確定性)
備註:這個話題我想無可避免說到政治,但我希望前輩們給予的指教不要純戰政治
另外,我自己也算是懂得善用AI生成,所以也希望前輩們的回答能避免用AI直接回答~~以上感謝🙏

回答 5觀看 1082
回答 5

1.看自己想走哪個行業,趁早投資,收穫最大。
2.如果你的目標是「網路、數位那塊,做策劃運營類」
3.大陸市場機會好上很多,市場成熟度與技能都有很好的發展機會,而且打者台灣人的光環😇可以讓你多一分的機會。
4.這些行業在台灣的機會非常少,因為競爭者非常多,市場很小,前輩卡位兇狠…..
5.別人說都沒有,給自己設定時間,去闖個二年再決定,也許你會找到答案的。
預祝順利

2人拍手

查看1則回覆

我並沒有到對岸工作的經驗,但從去年起聽過好幾位、從對岸回來的高階主管談起。目前對岸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因過去疫情封城+國安法(無政治觀點、單純就事論事)等...眾多因素、讓很多外商紛紛撤出,中國目前面臨的是 內需不振(內捲很嚴重)、工作機會銳減。

加上中美關稅戰、會讓很多以美國為出口的製造商訂單歸零。我妹妹(生技業的PM)、公司在香港有分部、上週她問起香港同事關稅帶來的影響、同事直搖頭 表明前景不太樂觀,從上述聽到的狀況綜合考量、建議你先以台灣為基點、不要貿然西進。

至於你說未來5~10年兩岸經濟發展、這可能要等關稅問題告一段落,目前狀況很動盪、尚未塵埃落定,或者你也可以問問在內地的前同事 或 國際獵頭、中國目前就業狀況,相信他們的訊息可以提供你更多思考方向。

1人拍手

查看1則回覆

你好,謝謝你提出這麼理性且有層次的問題,也感謝你提前設定了交流的基調,讓人更願意認真分享。

從你描述的背景來看,你本身已經具有跨地域適應力(在台灣和對岸都實際工作過,也能接受那邊的文化和節奏),這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行業生存力」,未來不管在哪邊發展,這個特質都是你的加分項。

針對你問的「5-10年內,兩岸職涯發展比較有前景?」我整理一些觀察:

🔹 對岸的優勢與風險

經濟體量大、市場規模龐大,特別是數位、電商、內容運營、AI相關產業依然很活躍,有「規模經濟」的機會
整體升遷速度通常比台灣快(尤其在新創或互聯網公司)
但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高(外資撤離、內循環經濟壓力增加、監管政策變化快)
職場節奏明顯快且競爭激烈,淘汰率高(內卷現象普遍)

🔹 台灣的優勢與限制

整體生活品質高、壓力相對可控(尤其如果你重視 work-life balance)
中小企業型態多,能給年輕人比較多角色歷練的機會,但成長幅度相對受限
數位轉型仍持續中,但市場規模小、薪資成長緩慢
近年國際視野提升(AI、半導體、綠能產業有拓展跡象),但全面爆發還需要時間

🔹 更現實的考量點

你願意接受什麼樣的生活模式?(拼勁型 vs 穩定型)
你更想累積哪一種資產?(人脈資源 vs 個人成長)
你對政治與社會環境變動的承受度高不高?

簡單說,如果你現在處在一個「想衝一波」、想讓自己職涯資歷變得「夠重、夠快」的階段,對岸確實還是可以考慮的市場(尤其在數位領域,短期內密度與規模還是領先台灣不少)。
但如果你希望生活與心靈有更多的平衡,且願意以長線耐心布局個人成長,那麼在台灣耕耘,搭配遠端、外包、接案(甚至跨國接案)的方式,也是很有機會打開局面的。

最後,一個小建議:
👉 不一定要「選邊」,而是可以「雙軌進行」。
例如短期內赴對岸闖蕩,累積更重的履歷和資源,同時保持台灣或全球市場的人脈與案源,讓自己隨時有回旋的空間。

近 2000 位各行各業的 Giver 解答

還可以一起加入討論唷!

還沒有 104 帳號嗎? 現在去註冊

1人拍手

查看1則回覆

問題沒被解決嗎?邀請GIVER來回答!
找不到想看的內容嗎?

大家都在搜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