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Img
使用者大頭照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人資經驗負責招募、訓練、員工關係,現職薪資管理&專案。
曾任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現為醫材製造業,期待互動與分享,可以帶來新的可能性。

  1. 43拍手
  2. 27受邀回答
  3. 8粉絲
  1. 拍手43
  2. 受邀回答27
  3. 粉絲8
關注
邀請回答

人資經驗負責招募、訓練、員工關係,現職薪資管理&專案。
曾任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現為醫材製造業,期待互動與分享,可以帶來新的可能性。 顯示較少

擅長能力

  • 履歷
  • 人力資源
  • 職涯發展

擅長能力

  • 履歷
  • 人力資源
  • 職涯發展

Allen

  1. 回答41
  2. 發問0
  3. 關注2
  4. 粉絲8
  5. 肯定15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關於您目前從事保險工作,至今約3個月時間,或許在軟體開發人員的面談中,會被詢問為何選擇保險業務?除了求職不如期待外,選擇業務職,並且是直接對客戶的形式,產品為金融性商品,是出自於什麼考量呢? 之前在製造業任職的經驗,有遇到同事在擔任製程工程師前,選擇到保險產業歷練一年半,原因是他認為自己在溝通方面不擅長,也比較不知道怎麼面對陌生人,所以透過實作來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另外他也認為能熟悉保險商品,對他未來購買相關產品也很有幫助。 軟體開發前端作業中,或許需要跟使用者訪談,了解需求,這就可能是一個串連點,思考一下軟體開發人員,除了專業知識與工具熟悉度外,有什麼特質或能力是需要的,然後可以由您過去的經歷佐證,當然,如果這三個月的經歷,您認為沒有辦法去串接,又或者未來您不是選擇金融產業為求職方向,也不建議硬要搭在一起,以免過度牽強。 待業期間,以及目前從事保險工作閒暇之虞,如何展示您仍持續為了擔任軟體開發人員的行動與付出,這會讓面談負責人更了解您的狀況,另外您是工管專業,因不確定學校的訓練內容,以及您程式工具的熟悉度,但就背景,或許智慧製造的領域您會有優勢,也建議可以透過履歷診療室,微調履歷內容,謝謝。  https://resume-clinic.104.com.tw/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根據上述提問的內容,假設目前您的年紀約30歲上下,確實未來職場生活仍有30多年的光景,公務員的穩定度以及職家平衡的狀態,這也會一定程度吸引到相同需求或特質的人。 您有從事傳統製造業的工作經驗,或許可以想像業界的樣態,而您提到:參考了離開公職投入業界的親友意見,可以有比較好的收入,各種推力與拉力的比較下,或是其他人的觀點,都有不同面向,或許回到幾個你提到的關鍵字。 1.考量工廠的環境惡劣 → 這點應該求職可以自行選擇。 2.單位程序繁瑣,內耗做傻事 → 當技師或顧問公司,相關的流程跟作業方式為何,會不會也有惱人的要件呢,因為你是土木科系的,應該有一些人脈,建議可以詢問更清楚,或是透過下班時間、周末時間實際走訪。 3.可以有更好的收入、有可能要犧牲家庭 → 這都是未知數跟假設,如果您提到家庭是重點考量,而收入確實也會影響家庭,或許有了初步決定,直接找家人或另一半討論,可能會降低相關風險。 4.一直覺得人生就要這樣了嗎 → 您前面也有提到,在製造業表現也受主管肯定,若成就導向、實質肯定等,是在職場上的重點項目,能讓您到達心流的狀態,除了離開公職體系,內部是否有轉調的機會呢? 這可能是風險較低的做法,但若不甘於此,那就承擔風險,至少有邁出第一步。 職涯診所有一些類似問答,也提供參考,謝謝 ◆10年的公家年資,放棄值得嗎?  https://giver.104.com.tw/question/11b6c662-0348-488a-8b38-1355c9cf3d6e ◆要趁腳還沒麻的時候趕快離開公職嗎?  https://giver.104.com.tw/question/6d470e68-e4cf-492e-b637-ec43ebed30ca ◆考上公務員好幾年卻失去熱情,已經快40歲,還有機會轉職嗎?  https://giver.104.com.tw/question/8cd61753-aff8-41df-a0c0-3f8a4a2f0630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根據提問的內容 A工作於1/8離職,雇主應將勞健保、勞退轉出 B工作於1/10到職,雇主依法辦理勞健保、勞退加保 目前線上申報很便利,基本上當天作業,隔天審查就通過,紙本郵寄申請也是依郵戳為憑,健保重複加保的機率較低。 另外,健保費是依月底該日,您所屬的投保單位進行收費(公司負擔),以及代收代付(個人負擔)。健保帳單要兩個月過後,才會提供企業對帳,整體來說,時間是充裕的,除非A工作沒有幫您退保,若健保局發現重複加保,印象中會以最後一個投保生效單位為主,以上說明,謝謝。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即將要邁入職場,未來會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因不確定您提到:沒有能力到外縣市租房子的原因,是固定支出(如學貸、家用)或是有其他經濟因素的考量,可透過104薪資情報的網頁,大致了解一下理工科系學士的起薪,另外也可以透過租屋網的諮詢,大概初抓一下租屋的預算,若評估薪資確實無法負擔,也可以試著找有提供宿舍的企業,能省下一筆開銷。以本身租屋的經驗,應該不至於到無法負擔,可依住宿品質篩選合適物件,或是評估合租的可能性,另外生活上的開銷,也建議透過記帳控管,相信壓力會逐漸減低,另外,政府也有推動區域性的月票,通勤也是一個選擇。 若確定以:半導體產業為目標,則建議以該產業及上下游供應鏈應徵工作,製造、製程、品質等...都有機會,或也可從技術層面的領域奠定基礎。您提到,住家裡能省錢儲蓄,而開始工作後每一份經歷都在累積經歷,或許前1-2年從事文書工作能攢下一筆錢,但若您一開始選擇到製造業、半導體業、電子零組件產業...等,累積經驗並轉職後的成效可能也不差。 若真的有儲蓄的必要性,建議從事文書工作經驗不要過長,也要持續接觸與未來工作有關的知識技能,並要有行動,否則下次求職時,這段文書經驗若沒有加分,您自己本身未有積極行動的佐證,那也比較難說服用人主管,且文書經歷與半導體產業的工程師職務未必有直接相關,或許再次求職時,企業是以新鮮人的經歷核定薪資,可以思考一下,是否一開始就選擇目標產業的相關職務會更適合呢?  https://guide.104.com.tw/salary/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因未有外商經驗,從過往從業經驗中,以年終獎金為例,計算的常見參照因子有:公司營運(營收、稅後淨利、EPS)、部門績效、個人績效、主管可調整彈性(對您的印象或整體評價)、任職期間比例...等,多數會以月薪資 * 基數 * 任職期間 作為計算方式,考量任職期間比例的出發點多數為【合理性】,比方說:任職3個月與任職全年的同仁,領取相同基數的獎金,或者是因留職停薪因素,半年未有產出與任職全年領取相同基數,如果您是任職全年的人員,可能會認為制度不公平。 而每個公司認定區間的範圍可能有些微差異,比方說1/1-12/31,或者需要通過試用期等,如您提到,目前任職是幾百人的大外商公司,制度應該是行之有年。您提到是否再爭取,或許先調閱錄取通知、聘僱合約、員工規則或相關辦法...等,確認針對獎金發放的內容,如果公司有提到保障年薪、保障獎金的字眼,也未說明依任職比例計算,才比較有機會去爭取,若用【雇主於口頭/郵件提及,已有承諾發放者,仍具有契約效力】這點去談,但我想可能會走到法律途徑。 建議可以跟主管請益,告知為新進人員,想了解獎金計算原則,通常可能得到得答案是:【跟個人績效有連結】,另直屬主管也未必有接觸到核定獎金的過程,若無法得到期待的結果,也可以請益主管:是否能請教人資單位或更高階主管。若有一定邏輯及內容可公開說明者,相信人資會跟您解釋清楚,除全公司同一定額/基數的獎金邏輯外,因獎金涉及到基數擬定(通常是老闆)、個人績效(新人可能未有特別表現)等,可能得到的答案就會是:各單位有預算、獎金分配由最高主管決定、會考慮績效與貢獻...等,或許這時就可以提及,你對任職比例的觀點。 問清楚是沒問題的,並不會影響在公司的發展,相信外商制度更是公開透明,我的從業經驗中,若能回答就會解釋清楚,但涉及主管及其他外部因素,就真的會請您跟主管確認,因為獎金分配非人資單位決定。另外,回到制度一致性的觀點,如果公司同意您的獎金計算不考量任職比例,那是否要適用所有新進人員,那資深同仁是否會有其他聲音,成本會增加多少...等,都是要去考慮的,也或許會有其他獎金項目可以調節。 或許您是首次轉職沒有注意到這點,公司端也認為是常態故未特別提醒,也可能後續仍有其他獎金,若您認為確實與期待薪資落差過大,建議仍要提出您的想法與溝通,但本次補發的機會或許有限,也可一併確認後續的制度,若對於這個事件存有芥蒂,可能會影響後續的工作動力。 以下文章提供參考,謝謝  https://blog.104.com.tw/annual-salary-year-end-bonuses-rationality/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因不確定重要資訊之內容,本身也非人力銀行之員工,建議可以聯繫104人力銀行之客服單位,調閱資料應有一定程序,我認為對話紀錄應該有留存於資料庫中,表明來意並提供相關身分驗證資訊後,應可得到答覆,謝謝。 專線電話:02-2912-6104 #2、02-7703-3104 #2 工作快找App:右下角關於我→幫助/反饋與建議 線上填單:https://www.104.com.tw/feedback/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關於回覆Offer的期間,通常負責招募的人員,能理解求職者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建議誠實以對,說明實際狀況,建議可以給一個最遲回覆的時間,讓企業知道考量以及現況的需求,也會讓對方感受您的評估重點為何,而不是已經答應並報到後,短期間又接受其他錄取通知,導致任職期間很短暫。 以自身經驗,多數企業不會因為要等候求職者而取消錄取通知,當然時間要合理,比方說目前待業,但要1-2個月後才能做決定,企業可能認為不合理,另外,也會跟招募的職位有關,如果是市場稀缺、或關鍵職位、主管十分中意,通常都會願意多等候一點時間。 當然,考量招募需求,企業端會希望求職者快速回應,這也會顯示該企業的風格,若這一點踩得很硬,可以思考一下應對過程中的觀察,可能管理風格比較堅實,也有可能這個職務相對比較容易招募,或已經有多位備取人員。另一方面,答應報到後卻沒出現也沒有通知,或是到職沒多久,因收到另一家公司的錄取而很快就離職,這會造成較大的困擾,以及重新招募的成本。 預祝您求職順利,其他資訊可參考以下的文章,謝謝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4710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面談流程中,關於到職、離職的過程與原因,對於求職者的價值觀會有一些脈絡可循,離職原因的部分,應該多數都會詢問。 關於到職,可以衍伸到前一個流程,就是如何求職,這會跟招募管道有關,牽涉到每個面談負責人的風格不同,以下提供參考,謝謝 ◆主動投遞履歷:或許對於產業、職務、企業規模等事項,已有明確目標,可能是有想法、有行動力的特質,後續也會問到實際上投遞履歷的企業、職務,可再次檢核是否與目標一致,亦可了解求職者目前的其他機會(現況的競爭對手) ◆接受企業邀約:對於新機會保有開放性,也可能探詢開啟履歷的時間點(想換工作才開放、經常性開放有機會就轉換…等),以及願意接受對方邀請的考量是(企業規模、薪資成長、職務發展…等),也可以評估目前轉換職務的期待與需求,以及不同平台的判斷,104、1111、Yes123、Yourator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博覽會…等,一方面可能是判斷求職者對於新平台的接觸開放度,反過來也可以認識不同管道 ◆接受獵才邀約:可推估履歷展現的成果佳,或過往經驗在市場上可能是相對有競爭力的,若多次接受獵才邀約且轉換職務,可能往後異動的頻率會比較高,也對於薪酬會有一定程度期待 ◆接受朋友推薦:可推估在人脈經營成效不錯,部分也呈現出工作能力有受到認可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要重返職場需考慮的範疇較廣,目前有個初步方向是很不錯的,轉職的契機應該會是面談時主管會蠻好奇的,也很高興未來有人資夥伴一同在這個領域前行,以下是我的想法 您有業務經驗,也有餐廳工作的經驗,對您而言,重返職場的契機為何,以及選擇人資領域是否有些故事呢? 以下是一篇我覺得還不錯的文章,提供參考  https://hiproficiency.com/begining-chro-ceo/ 人資工作依照企業規模及E化程度,在功能分工、系統及資源的投入性會有所差異,若是以分工較明確(招募任用、學習發展、薪酬管理、員工關係…等)、規模較大的的產業,可能會以相關科系或是有相關經驗的人為主。若在中小企業,可能人資、總務、行政、會計的功能互相整併,可以從行政或會計的工作開始切入,後續再往人資功能邁進,另外,人力派遣公司的行政職缺,也會有機會接觸履歷篩選或是初步的面談,對於要接觸招募第一線工作,也是一個可能性。 一開始提到轉職動機、選擇人資領域的起心動念,對於這樣的規劃,目前已經有那些事件、行動是可以證實呢? 從法令的初步認識、線上課程、免費講座、或是人資協會/人資小周末等..機構,也有實體課或認證班,也建議可以多去了解,一方面更認識實際工作內容,二方面也能展現積極度。另外,運用在業務的經驗以及對餐飲業的了解,或許從服務業相關產業切入,更能發揮你既有的經驗。 您提到,以人資高級管理師或資深人資主管的職務為目標,因人資職務內容的廣度,一個人資功能職務可能要1-2年的歷練,加上您過去無相關經驗,初期應該以一般專員身分入職,相信透過實作以及外部資源,投入更多心力後,應該會有機會逐步完成。若您覺得這些有點遙遠,或許給自己3-5年的時間踏入這個領域,可能會有其他答案出現。謝謝
Allen
醫療器材業 Senior HR l 104Giver職涯引導師 第003202310010號
您好 關於工作的發展以及內容的深化,相信您對目前工作應該是熟手,熟悉工作之餘,也可以思考接觸更多部門內的工作,或是設計前後端/上下游的單位,應該有機會拓展觀點。 自從業經驗中,關於機械相關工作的說明,提供給您參考,因非本業,建議也可以邀請機械背景的Giver給予分享,會藉貼近業界生態喔。 1.現有設計工具的優化,從AutoCad、SolidWorks,進階到曲面設計的Creo Parametric (Pro/E),可以強化這些內容,會有機會接觸更細微的設計。 2.對於材料端的理解,金屬件、塑料件等,是否有資源去接觸並理解更多知識,對於機構設計的廣度有機會加強,也趁機對供應商更熟悉,建立資源。 3.電磁、熱傳、模流分析,如果有了基礎的機構背景,也可以針對這些知識來加強,可能在馬達、散熱模組等物件設計能更有概念。 4.若本身對專案管理有興趣,也可以從RMPM的角色研究一下,有了實務經驗,有機會完成系統產品的實現,後續也可以挑戰更大的舞台。 5.您提到:如果只是【繼續做設計】這個觀點,認為發展性有限,若要跳脫既有領域,從技術整合的角度出發,就要對整個製程的專業加強,或許繼續進修也是一個可能性。 因提到目前待業中,也建議透過診療室功能,媒合相關領域的Giver協助,相信會更清晰的,加油。  https://resume-clinic.104.com.tw/
發問
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