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21-25歲
追求穩定中發展,公司福利還行但主管行為讓我不知道怎麼辦
目前在公司已經待了一年多,前一份正式工作也是相關產業但領域不同。當初因為想往維運方向發展,看到「無經驗可」的職缺就毛遂自薦應徵。剛開始主管態度與工作氛圍都還不錯,但隨著時間推移,觀察到主管有一些特點,不確定是否是普遍現象還是個人風格:
1.喜歡與其他部門或同事交流,經常掌握並轉述不同單位的情況與消息。
2. 分派工作時,經常先交代部分內容,後續再補充或調整細節,需要多次確認才能完成。
3. 有時會將任務拆分交代給不同人,需要同事之間自行溝通整合,才能得到完整指令。
4. 在資源、資訊或機會的分配上,對不同人員的態度與互動方式會有差異,特別在 Bonus 的部分不透明,時而說不可外流,但自己又將其外流。
5.在公開場合有時會給出方向性鼓勵(如「要多嘗試新事物」),但目的與期望並不總是具體明確。
6. 對外溝通或跨部門協作時,會將內部的任務安排呈現為團隊共同分工,即使實際上是由特定人承擔大部分內容。
想請問這種主管風格在職場上常見嗎?如果遇到這樣的管理方式,有什麼建議的應對策略?因為這部分在加入此新公司後已困擾我一年,同事之間從開始的友善互動變成彼此猜忌,氛圍變得更加詭異。

每家公司的文化都是員工一起塑造的
但他人的風格你無法改變,應該朝向如何適應公司內部文化,做好自己的工作,與同事之間保持良好互動,儘量不讓別人影響你的工作及同事間的關係,若真有什麼猜忌,可以找同事解釋清楚,不要讓別人從中破壞
主要還是你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儘量不要讓別人影響你
你描述的這種主管風格,在職場上並不少見,尤其是在資訊流通依賴口耳相傳、制度與流程不夠明確的公司環境中。
你的情況屬於「半透明式管理 + 人情化分配」的組合,長期下來確實會讓團隊關係變得緊張,因為資訊與資源不均容易引發猜忌。
一、主管風格解析
喜歡掌握並轉述消息
屬於「資訊中樞型主管」,好處是消息靈通,但壞處是資訊選擇性傳遞,容易引發誤會與八卦氛圍。
分段式交辦工作
可能因為事前準備不足或想保留彈性,但對執行者而言會增加反覆確認的成本。
碎片化指令
將任務分拆給不同人,沒有提供全貌,需要自己拼湊,會耗費協作成本且容易造成責任模糊。
資源與獎勵不透明
對團隊凝聚力的殺傷力很大,因為「不公平」比「少」更容易引發不滿。
方向性鼓勵但缺乏明確落地
會讓人覺得口號化,執行面缺乏指引。
對外呈現團隊分工
對外形象好,但對內可能讓貢獻較多的人覺得吃虧。
二、這種主管在職場上常見嗎?
常見,尤其在以下情況:
公司流程制度不成熟,依賴主管個人風格運作。
主管本身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管理訓練,靠經驗與人脈來推進工作。
企業文化偏人情、關係導向,而不是透明、制度化管理。
你現在的困擾,其實很多同業或其他部門的人也可能遇過,只是耐受度與應對策略不同。
三、應對策略建議
1. 自我保護與紀錄
任務接收 → 立即確認書面紀錄(e.g. 在 Line/Email 上回覆整理後的任務內容),降低「記憶落差」與責任歸屬爭議。
重要溝通盡量留痕,避免資訊口耳相傳後被曲解。
2. 主動拼湊全貌
如果任務是碎片化的,自己主動去和其他同事核對,確保你拿到的資訊是完整的。
這樣做雖然麻煩,但可以減少中途返工。
3. 管理期待
不要期待主管完全透明或一致對待每個人,這種風格往往是性格與習慣的結合,很難改變。
把心力放在「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穩定輸出」,而不是試圖改變主管
4. 增強個人能見度
在對外溝通或跨部門會議中,巧妙地讓別人知道你在負責哪些關鍵工作,即使主管包裝成團隊成果,你也能保有一定的個人品牌。
5. 視情況決定去留
如果公司福利與成長空間值得留下,那就把這位主管視為「環境中的一部分」去適應。
你描述的主管風格,其實在職場並不少見,尤其在一些 管理制度不明確、流程不完善 或 主管偏重人際關係與靈活處理 的公司裡更常發生。
這種情況對團隊信任感傷害很大,所以你會感覺同事之間開始猜忌,氛圍變詭異,是正常反應。
為什麼會這樣?
這可能有幾種原因:
公司文化本來就模糊化管理(流程不強調透明度,靠主管個人風格運作)。
主管本身強項在關係經營,而非流程與制度。
資訊不對等是一種權力來源,他可能無意或有意維持這種差距。
建議的應對策略
1. 保持紀錄與確認
每次接到任務後,用 書面(Email、公司通訊軟體)回覆重點與理解內容,請主管確認。
若後續調整,更新紀錄,避免被說「你沒照做」。
這同時也能保護你,並在績效評估時有依據。
2. 增加橫向協作的透明度
當任務被切給不同人時,主動提議開短會或群組,讓資訊同步。
你不必直接批評主管,只要透過「我們一起確認細節」的名義,把分散的資訊整合起來。
3. 管理期望值
在工作上,盡量鎖定你能控制的範圍,不要期待所有資源分配會公平。
在 bonus、機會等制度上,如果你觀察到明顯不透明,就把它視為「額外收穫而非必然回報」,減少情緒波動。
4. 找到自我價值定位
在這種環境中,最容易被邊緣化的是「沒有獨特價值的人」。
嘗試讓自己在團隊內擁有某種不可或缺的專長(例如某項技術、系統熟悉度、文件整理能力),即使主管分配任務模糊,你的存在還是有被需要的理由。
5. 預留退路
如果你發現這種文化不會改變,而且已經影響到你的職涯發展(例如無法累積明確成果、績效評估不透明),就可以邊做邊觀望外部機會。
不一定馬上離職,但持續建立外部人脈與履歷更新,讓自己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