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無工作經驗26-30歲
對目標茫然,不知道自己要投什麼職缺
各位老師/前輩您好:
我是來自四大生醫所的碩士新鮮人,本科則畢業於私大醫工系。目前正積極投入求職中,想請教一些方向上的建議。
我的背景偏向跨領域整合,大學階段著重在嵌入式系統與醫療裝置整合,研究所則專注於醫療數據應用與 AI 預測模型開發,也曾主導跨單位(例如醫院合作)的專案,具備跨部門溝通與協調經驗。雖然我沒有業界實習經歷,但有四年穩定的打工經驗,累積了不少現場應對與團隊合作能力。
我的求職目標是聚焦在 AI 應用職缺或醫材相關的整合性職位,特別喜歡結合科技與實務的過程,也希望未來的工作方向能避免純業績導向。可惜的是,最近在實際投遞時發現一些困境:
1.AI 應用職缺:多數偏向純資工背景的人才,強調演算法、底層框架等能力,對我這種「應用導向、具備模型建構經驗但非 CS 出身」的背景接受度較低。
2.醫療科技相關產業:能接受新鮮人的職缺幾乎都是偏業務,反而那些能真正發揮整合與應用價值的職缺,大多要求業界經驗或背景資歷。
雖然我也考取了 iPAS-AI 應用規劃師證照,並持續自學新模型與 AI 工具,但總覺得自己的經歷在業界市場中落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所以想誠懇地發問:
1.我是否在設定職涯方向上過於侷限,是否該放寬「智慧醫療/醫材產業」的產業框架?
2.像我這樣的背景,有沒有建議可以著力的方向(例如顧問型職位、專案管理、解決方案導入、產品應用等)?
希望能從這邊獲得一些更宏觀或實際的建議,協助我重新整理職涯方向,調整策略、走出迷惘。非常感謝您的回覆與指導!

你不是沒有方向,而是站在「交叉點」上,正在努力找出自己的最適解。
一、你的背景定位與核心優勢是什麼?
你的背景非常具「醫療科技跨域整合型人才」特質:
經歷面向 強項
學術背景 醫學數據 + AI 應用導向(非底層)
技術能力 有模型建構經驗、懂數據應用與分析
組織經驗 主導過與醫院合作的專案,有跨單位溝通經驗
軟實力 打工經驗穩定,有責任感與現場應變能力
自我進修 考取 iPAS AI證照、主動自學技術
這是一個很適合發展在「應用端、橋接端、顧問導入端」的 profile。
二、目前職涯迷惘的核心問題在哪裡?
你不是沒方向,而是:
過度專注在「夢幻職缺」或「少數入口有限的角色」(ex: 醫療AI工程師、智慧醫材PM)
忽略了中間過渡角色的重要性:很多你理想中的職缺其實是轉職第二站以後才會開放的。
你要找的職位應該不是「寫演算法」,而是這類角色:
類型 特色
解決方案導入顧問(Solution Consultant) 介於工程端與醫療現場之間的橋梁,需要懂需求+懂模型,不需硬核程式
AI 專案管理(PM) 需了解技術邏輯、會溝通、懂產品需求,協調工程與臨床
產品應用工程師(Application Engineer) 面對醫師端解釋技術與功能,偏技術銷售但非業績導向
醫療科技新創專員 / 專案助理 進入小公司或新創擔任多工角色,從研究/應用/提案都接觸
醫療數據分析師 / Clinical Analyst 處理病歷數據、模型驗證、介面整合等需求,適合你這種背景
三、是否該放寬「智慧醫療/醫材」的產業框架?
答案是:可以放寬「產業」,但保留「角色方向」。
建議策略是:
目標產業:從「醫療產業」擴大到「AI 應用產業(包含零售、物流、製造、保險、FinTech等)」
目標職位:聚焦在「應用導向、技術與人溝通的橋接角色」
發展邏輯:先從應用型角色累積職場實戰經驗,再跳回醫療產業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你不是放棄醫療,而是「暫時繞道」來提升競爭力。
四、具體可搜尋的職缺關鍵字
請試著投遞以下職缺類型:
關鍵字 可進入產業
AI 應用工程師 製造、醫療、電信、保險
解決方案工程師 / 顧問 IT顧問公司、新創、SaaS、醫療設備商
Technical PM / AI PM / Junior PM 軟體公司、AI新創
Clinical Research Associate (CRA) / Clinical Data Specialist 醫材、CRO公司、醫療系統商
數據分析師 / Data Analyst(醫療/保險/健康) 醫療數據應用、保險公司
產品應用工程師 / Application Specialist 醫材、儀器、影像分析公司
五、如果未來希望成為醫療 AI 領域的核心角色,建議路線如下:
✅ 你的中長期職涯三階段建議
階段 建議職位 目標
第一階段(0-1年) Solution Engineer / PM Assistant / Junior Consultant 培養職場專案感、理解商業結構
第二階段(1-3年) 專案經理 / AI產品企劃 / 資深解決方案顧問 轉向主導需求設計與模型整合,開始跨部門帶人
第三階段(3-5年) 醫療 AI 解決方案負責人 / 部門主管 / 技術顧問 進入策略規劃與產品發展決策核心
這樣的路線,比直接從零開始硬攻演算法更實際,也更能發揮你的優勢。
六、最後三點務實建議
持續學習但別卡在技術自我懷疑
你不是要跟 CS 系出身的 PhD 拚開發,而是要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你有的是場景與應用邏輯,這才是稀缺。
主動認識新創圈與顧問圈人脈
很多小型醫療新創、AI 顧問公司會找你這種「能說人話的技術人」,多參加實體論壇(如HIT AI醫療黑客松)、LinkedIn經營專業標籤(如 #MedTech #AIInHealthcare)
重新設計履歷與自我介紹策略
把你的專案轉化成「產品導入過程」、「跨部門需求整合」、「技術應用落地成效」的語言,讓面試官知道你能「做事」而非只是「研究」
您好,
我覺得您做得很不錯~
職涯規劃的幾個大方向步驟已經有雛形,包含了解業界的需求,盤點自己的技能經驗。
接下來的步驟,其實是您自己要做決定,不管前輩們給您什麼樣的建議,最終還是您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跟興趣。
針對您的問題,一些個人想法提供您參考
Q:醫療科技相關產業:能接受新鮮人的職缺幾乎都是偏業務,反而那些能真正發揮整合與應用價值的職缺,大多要求業界經驗或背景資歷。是否該放寬「智慧醫療/醫材產業」的產業框架?
-->
首先,如果學歷與目標產業一致,自己對這個領域已經有研究+興趣,不要太早放棄,我們先在這裡掙扎一陣子,再逐步放寬。
以下先假設您已經投遞過200個職缺。
◾️ 有相關學經歷,但拿不到面試 --> 100%是履歷問題,請繼續狂修履歷
◾️ 有面試機會,而且是蠻想嘗試的機會,但拿不到面試 --> 100%是面試技巧問題,請寫下面試問答稿子,到履歷診療室尋求協助+模擬面試。
新鮮人很常發生的問題是 履歷文不對題+留白太多,導致媒合率與投遞轉換率不佳
1) 履歷自傳寫很多打工經驗,沒有聚焦在學習經歷與專業經驗
2) 履歷自傳沒有填滿,請把照片、自傳、專案成就、關鍵技能與專業技能都填滿
請拉出3-5個目標職缺連結,一行一行、一句一句、一個字一個字 檢視,對方要的技能、工作經驗、證照、知識,是否都已經有白紙黑字寫在您的履歷自傳當中?
★★★ 工作職缺頁面在 右上角,有一個 “我適合這份工作嗎?履歷符合度” 點選下去,就知道自己的履歷關鍵字是否設定正確,如果有缺漏的可以補上去。
請誠實填寫,我們不要漏掉自己會的,但也不加自己沒有經驗的技能,畢竟拿到offer是真正要上工,灌水太多,進去了也很難存活。
因為您有相關學歷,履歷符合度應該要是高的,把學過的東西寫在 #技能,做過的專題研究、分組報告、畢業論文,都寫在專案成就,把不相關的打工經驗比重降低一些。
第二個部分就是 大幅投遞相關工作。
很多工作都要求1-3-5年相關工作經驗,我通常會提醒新鮮人,假裝沒看到這行字,硬著頭皮投看看,因為很多單位不分資深資淺都是同一個主管,用萬年職缺徵才,有投有希望。
◾️ 想不想做這份工作,這是您可以決定的,想試看看就投~
◾️ 符不符合候選人資格,這是主管做決定的,您不是主管,不需要幫公司判斷!
投履歷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就當作買樂透一樣,給自己一個被看見的機會,想投就投出去。
假設您對職缺不要求,先求入行,先求進一家好公司,那也可以針對目標職缺產業擴大投遞目標。
Q:像我這樣的背景,有沒有建議可以著力的方向(例如顧問型職位、專案管理、解決方案導入、產品應用等)
-->
這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不管在哪一個產業,從乙方往甲方跳,都是很合理而且暢通的職涯發展方向,台灣比較常見的 系統代工跳品牌,半導體製造 跳IC設計或設備商,但要提醒的一點,假設您從乙方公司入手,那就要確保以下
-職務(job title)是您想要的職務,比如 工程師、規劃師
-乙方公司具一定名氣,有承接中長期目標企業群的生意
假設您是工程學院畢業,不要太早放棄技術職,找FAE都比純業務好!個人經驗裡 技術職放棄就很難回去。
以上,個人想法經驗,提供您參考
生醫現在很紅火,很多東西都還在快速發展中,不要限制自己的發展。
我不是做生醫,因為在新竹,生活周圍圈圈朋友每天聽到不是半導體就是生醫。
現在看到最明顯的就是竹北高鐵旁邊有個生醫園區,據說廠商已經都進駐滿滿。
交大和陽明醫學院合併,現在博愛舊校區正在蓋一所最先進的智能醫院。
還有中研院和工研院都有"生醫所",如果還不確定做甚麼,可以關注這兩個重要單位,若有幸進去幾年,周圍很多國內外業界專家,待個幾年功力大增也看清楚方向。
在工研院運氣好就是整個團隊出去開公司可以拿股票。
我現在也在學校教書,提醒可以和找指導教授或是同門師兄姐多聊聊,他們更接近你的專業可以給更準確的建議。清大裡面的自強學社會受園區管理局委託辦理課程,最近很多生醫方面免費課程可上網關注。
我是唸電機的,畢業出來能做個工作實在太多,等著去挑都不知道挑哪個。幸運的是我是新竹人,回到家鄉剛好跟著竹科成長。透過臉書找到畢業三十年沒見的小學同學,六個人見面,五個人在半導體廠,除了離開新竹那位,這就是新竹人的宿命。
產業發展是有地緣性,timing也很重要,現在正是生醫發展的大好時機。
多關注新竹地區生醫的發展,有時間過來走走親眼感受產業發展狀況。
祝 早日找到理想工作!
https://www.104.com.tw/jobs/search/?keyword=%E7%94%9F%E9%86%AB%E6%89%80&order=15&jobsource=joblist_search&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