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填公司未填職務未填年齡範圍
面對範圍較大的工作領域,專業上如何做學習
本身非本科系,轉來做影音方面的工作約一年,原本只想做拍攝或剪輯,發現有許多公司的開缺是企劃腳本、拍攝、剪輯共一個職位。最近又出現AI生成後製人員。
這些不同的領域,如果每個方面都做加強,有點吃不消,好像也不符合效益。
想請問,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對自己的專業做學習規劃和取捨?

你好,
當我們開船出海,如果沒有目標的話,是沒有辦法驗證是不是航行在對的方向上喔!
以目前台灣的產業來看,的確比較多的影音需求是落在小型的公司,又或是做短影音的推動上,所以一人擔任多工會是常態也能夠理解。你對這個選擇有猶豫的原因是因為什麼呢? 如果是想要的工作是影音中的其中的某個工序,那麼會有兩個前提: 1. 有足夠大的公司,能夠將影音工作拆成較細的架構,分別雇用專業人士完成 2. 你本身在這項工序的能力,在眾人中能夠脫穎而出。
小型公司的缺點當然是工作雜,需要高度調整自己的工作腳步,但是優點是有個平台可以容許自己不斷累積工作經驗,如果你沒有把握在專項上脫穎而出的話,這樣的平台可能是累積經驗的跳板。
希望回答能夠給你一些方向,也祝你能早日找到心儀的工作。
https://teamcoachlilian.com/
您好,
可以了解您的疑惑,沒有人是萬能的,但企業招募時,總是會希望把該職務所有可能的技能全部列上,即使比例有高低、主次之分。特別是小型公司的成員職務區分較為模糊,需要多功能人才,要求一人兼顧企劃、拍攝、剪輯...。
建議您在企劃腳本、拍攝、剪輯中,先專精一到二項,例如拍攝和剪輯是您熟悉的也是專業的,那AI後製是屬於最新趨勢,是您要高度關注的項目,日後要善用資源並快速學習,提高個人競爭力,可以利用線上課程增加接觸機會,透過實戰作品累積經驗。
不必強求自己每個方面都同時精通,現階段要投遞履歷時,可在您的技術經驗和未來職涯規劃中,提及您已有這方面的敏感度,並已投入學習了。若有機會面試時,同時可以詢問公司在每項技能的運用比例,也能讓您更清楚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以上意見提供參考。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跨領域工作者都會遇到的「廣度 vs. 深度」抉擇,而且影音產業的工作型態又特別容易「一個人包三份工」。建議你可以用「T 字型專業」來規劃學習方向。
1. 先確定你的「垂直線」
T 字型的「垂直線」就是你的主力專業,也就是你想在市場上被認可、願意長期深耕的核心技能。
例如:如果你最有興趣、也比較擅長的是拍攝,那就把拍攝的技術打磨到比一般人更精。包括燈光、構圖、運鏡、器材運用、不同情境下的拍攝技巧。
這條線要深到即便公司縮編、外包或 AI 介入,你依然能憑這個專業立足。
2. 水平線:具備相關的「工作生存技能」
水平線就是延伸到相關領域,但不用做到專家等級,只要能有效配合工作即可。
剪輯:會用主要軟體(Premiere、Final Cut、DaVinci),能完成基本的影片交付需求,但不必花力氣追到頂尖後製師的水準。
企劃腳本:學會寫分鏡表、能和客戶或團隊溝通企劃方向,但不一定要精通行銷策略。
AI 後製:了解工具的應用場景,會基本操作,知道怎麼加速你的工作,但不用投入大量時間去研究演算法原理。
3. 用「核心 + 加分」思維分配學習力
你可以用 70% 的學習時間放在你的核心專業(深度),20% 在相關領域的必備技能(廣度),10% 嘗試未來可能有用的新工具(例如 AI)。
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不會被雜事拖走所有學習力。
面對職務需求變動,你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在專業市場上,你有清楚的定位,避免變成「樣樣會一點,但沒有突出的價值」。
4. 如果公司真的要求「一人三職」
先看是否有可能爭取角色界線:例如溝通時表明拍攝是你的專業強項,其他領域可以支援,但無法做到同等深度。
或者考慮「專案制外包」:例如把腳本發想或剪輯中比較耗時的部分外包,讓你保有專業輸出的品質與效率。
長期來說,如果公司文化習慣壓縮人力,你要思考是不是要留在這個環境,因為你的專業成長會被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