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名師李吉仁指出,企業轉型失敗往往不是因為技術跟方法,而是組織跟人出了問題。由於領導者仍傾向採用既有領導跟管理模式,「人」是最常見的內在卡點。深入檢討,績效管理模式是最大元凶,因為這是最直接左右同仁努力方向與抱持心態的關鍵。
文/天下編輯部整理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研究指出,過去十年來約有七成公司轉型失敗,持續平庸。管理學名師李吉仁來到2024天下經濟論壇(CWEF)夏季場指出,轉型的確不易,企業有策略還不夠,關鍵是領導組織裡的人改變,微軟納德拉的經驗值得參考。
以下為論壇內容:
在現代商業環境裡,企業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多變。面對外在考驗,除了韌性,成長與轉型也成為關鍵字。
這兩個詞雖然很常搭配提出,可是背後有不同內涵:一般人想像成長,多半是在既有基礎上用盡力氣,是線性發展。然而轉型不是,轉型是質的轉變,是非線性發展,企業需要思考與落實嶄新方法。
過去十多年來,我陪伴許多企業共同經歷轉型,摸索新的成長方法,發現轉型過程實在不易。
國外有數據佐證。4月號的《哈佛商業評論》有專文指出,統計300多家企業,只有12%的轉型符合預期,高達75%是平庸收場。
麥肯錫2018年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少數會賺錢的企業能持續賺錢,但多數企業無法創造新價值,持續平庸。最新研究更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企業轉型不符預期,讀來令人怵目驚心。
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缺乏共識,如高層意見不一,九個人有十個意見;也可能是被既有業務綁住轉型量能,時間被眼前的任務耽擱。
我曾和台灣BCG(波士頓諮詢公司)總經理交流,討論後有相似觀察,企業轉型失敗往往不是因為技術跟方法,而是組織跟人出了問題,這原因的重要性佔了七成。
白話一點說,是腦袋有想法,身體沒辦法。
檢討組織和人之前,我們需要先具備系統性思維拆解轉型要素,這同時也是企業內部應該建立的共同語言。轉型可分為四大部份,分別是內核的文化形塑、上層有策略佈局、下層有組織協同和興業領導。
多數企業有鮮明的組織文化,同樣有能力排除萬難凝聚共識,並制定出不錯的策略佈局。看似有很好的轉型條件,最終仍以失敗收場,關鍵是組織協同跟興業領導這兩塊沒做好,領導者仍傾向採用既有領導跟管理模式,「人」是最常見的內在卡點。
深入檢討,績效管理模式是最大元凶,因為這是最直接左右同仁努力方向與抱持心態的關鍵。
因為很難衡量員工三到五年的長期表現,舊有評估模式多半短視,只看員工短期表現,但用問責式的方式檢視員工成果,會限制人才與領導者的發展。
績效管理應該採用發展導向,聚焦於持續的反饋和指導,而不是僅僅依靠問責制。透過引導員工刻意練習,人的確有機會改變,養成策略思維、策略規劃力、策略執行力等轉型路上必備的能力。
一如健身,有教練指導重訓方法外,自身也要能持之以恆、持續練習,時間久了就能達到目標。
微軟的故事值得借鏡。微軟過去有非常成功的商業成果,但輝煌歷史可能成為重擔:員工自滿於過去榮景,相信既有做法已經夠好,讓轉型變得格外困難。
但產業環境不等人,瞬息萬變,當雲端與訂閱制與成為趨勢,科技巨頭不得不跟著轉型。
2014年,微軟執行長納德拉上任,董事會便交付他這項轉型任務。納德拉很快發現組織帶不動,首要目標就是導入成長心態,先從改變人開始。他大量拔擢積極學習跟願意正視失敗的人才,終於成功帶領微軟轉型。
總結而言,企業需要積極轉型才能避免淪為平庸。想有效轉型,除了要找到好的價值創造基礎,同時需要組織內的人有共識與共同語言,有系統思維與成長心態並做出行動,才能促成組織提高生產力與影響力,持續進步。
(原文標題:七成企業轉型都失敗!管理名師李吉仁:人才出問題,績效評估是最大元凶)
推薦閱讀: